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球物理勘探论文--地震勘探论文

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资料波场分离方法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9页
    1.1 课题的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及现状第12-17页
        1.2.1 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发展历史第12-13页
        1.2.2 纵波、转换横波波场分离研究进程及发展现状第13-17页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7-19页
        1.3.1 研究内容第17-18页
        1.3.2 技术路线第18-19页
第2章 弹性波动理论与多波地震勘探第19-37页
    2.1 弹性波的产生与类型第19-24页
        2.1.1 纵波与横波第19-20页
        2.1.2 弹性波的反射与透射第20-24页
            2.1.2.1 平面纵波第20-22页
            2.1.2.2 平面横波第22页
            2.1.2.3 反射系数与透射系数与入射角的关系第22-24页
    2.2 横波分裂第24-25页
    2.3 转换波及其特点第25-29页
        2.3.1 转换波的产生第25-26页
        2.3.2 转换波的形成第26-28页
        2.3.3 波的能量分配随入射角的变换第28-29页
            2.3.3.1 平面波倾斜入射第28页
            2.3.3.2 平面波法线入射第28-29页
    2.4 多波地震勘探第29-37页
        2.4.1 反射波的运动学特征第30页
        2.4.2 反射波的动力学特征第30-34页
            2.4.2.1 频谱分析第30-31页
            2.4.2.2 连续性第31页
            2.4.2.3 质点的偏振特性第31-34页
        2.4.3 三分量检波器接收特征第34-37页
            2.4.3.1 X-Y-Z正交型三分量检波器第35页
            2.4.3.2 加尔彼林斜三分量检波器第35-37页
第3章 多波波场分离方法第37-61页
    3.1 τ-p变换波场分离方法第37-45页
        3.1.1 τ-p变换的基本原理第37-41页
            3.1.1.1 基本原理第37-38页
            3.1.1.2 τ、p的物理意义第38-41页
        3.1.2 τ-p变换法分离P-P波和P-SV波第41-45页
            3.1.2.1 常规时间-空间域 τ-p变换波场分离第41-43页
            3.1.2.2 基于坐标拉伸 τ-p变换波场分离第43-45页
    3.2 极化滤波波场分离方法第45-53页
        3.2.1 协方差矩阵滤波法第47-50页
        3.2.2 Tendine滤波法第50-52页
        3.2.3 Poline滤波法第52-53页
    3.3 基于 τ-p域下的极化旋转波场分离方法第53-61页
        3.3.1 方法原理第53-59页
        3.3.2 理论研究第59-61页
第4章 模型试算第61-96页
    4.1 τ-p变换波场分离法模型试算第61-72页
        4.1.1 模型建立第61-64页
            4.1.1.1 模型一第62-64页
            4.1.1.2 模型二第64页
        4.1.2 τ-p变换法在时间-空间域上的模型试算第64-69页
        4.1.3 基于坐标拉伸 τ-p变换波场分离法模型试算第69-72页
    4.2 极化滤波法模型试算第72-78页
        4.2.1 时窗大小的选定第72-73页
        4.2.2 利用人工合成地震记录试算第73-78页
    4.3 波场分离新方法模型试算第78-96页
        4.3.1 模型建立第78-83页
            4.3.1.1 模型三第78-79页
            4.3.1.2 Marmousi2第79-83页
        4.3.2 波场分离新方法模型试算第83-96页
            4.3.2.1 利用人工合成地震记录试算第83-91页
            4.3.2.2 利用Marmousi II进行方法试算第91-96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96-99页
    5.1 结论第96-97页
    5.2 展望第97-99页
致谢第99-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07页
附录1 研究生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107-108页
附录2 个人简历第108页

论文共10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滇西北中甸弧含矿斑岩中矿物化学特征及其成岩成矿标识
下一篇:单镜头三维环境建模多维信息融合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