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1-12页 |
二、研究目的与问题 | 第12-13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4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3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四、概念界定 | 第14-17页 |
(一)媒体 | 第14页 |
(二)媒介素养 | 第14-16页 |
(三)媒介素养教育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探讨 | 第17-30页 |
一、各国的发展状况 | 第17-21页 |
(一)国外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现状 | 第17-19页 |
(二)国内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现状 | 第19-21页 |
二、媒介素养的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一)使用与满足论 | 第21-22页 |
(二)建构主义理论 | 第22-23页 |
(三)社会学习理论 | 第23页 |
三、媒介素养教育基本理念 | 第23-26页 |
四、媒介素养教育的范式 | 第26-27页 |
五、21 世纪人们应该拥有的媒介素养 | 第27-28页 |
六、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 第28-30页 |
第三章 我国初中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 第30-59页 |
一、调查对象、问卷的编制及收集处理过程 | 第30-34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30-31页 |
(二)研究工具 | 第31-34页 |
二、初中生的媒介素养现状 | 第34-45页 |
(一)初中生媒体知识掌握状况 | 第34页 |
(二)初中生媒体行为状况 | 第34-38页 |
(三)初中生媒体操作和运用能力 | 第38-41页 |
(四)初中生的媒体批判能力 | 第41-43页 |
(五)初中生的媒体道德状况 | 第43-44页 |
(六)描述统计小结 | 第44-45页 |
三、初中生媒介素养差异研究 | 第45-49页 |
(一)不同性别的初中生媒介素养的差异分析 | 第45页 |
(二)不同年级的初中生的媒介素养差异性研究 | 第45-46页 |
(三)父母受教育程度与初中生媒介素养的差异研究 | 第46-47页 |
(四)家庭收入与初中生媒介素养的差异研究 | 第47-48页 |
(五)性别与媒体使用目的差异研究 | 第48页 |
(六)性别与媒体接触时间的差异研究 | 第48-49页 |
(七)差异分析小结 | 第49页 |
四、初中生媒介素养影响因素分析 | 第49-54页 |
(一)个人因素 | 第49-51页 |
(二)学校因素 | 第51-52页 |
(三)家庭因素 | 第52-53页 |
(四)影响因素小结 | 第53-54页 |
五、初中生媒介素养教育现状 | 第54-57页 |
(一)学校的媒介素养教育 | 第54-55页 |
(二)家庭中的媒介素养教育 | 第55-56页 |
(三)初中生网络技能习得途径 | 第56-57页 |
六、我国初中生媒介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57-59页 |
(一)学校和教师对媒介素养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 | 第57页 |
(二)缺乏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标准和课程 | 第57页 |
(三)对媒体运用缺乏引导,中学生媒体功能的片面使用 | 第57-58页 |
(四)初中生媒体信息批判能力较弱 | 第58-59页 |
第四章 美国初中生媒介素养教育 | 第59-70页 |
一、美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历程 | 第59-61页 |
二、美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 | 第61-63页 |
三、美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 | 第63-65页 |
四、美国媒介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65-66页 |
五、美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趋势 | 第66-67页 |
六、美国媒介素养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 第67-70页 |
第五章 我国初中生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建议和对策 | 第70-76页 |
一、政府部门 | 第70-72页 |
二、学校方面 | 第72-73页 |
三、家庭方面 | 第73-7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9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76-78页 |
二、研究不足 | 第78页 |
三、研究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83-84页 |
附录 | 第84-90页 |
后记 | 第90-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