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外交、国际关系论文--中国外交论文--中国外交史、对外关系史论文

中蒙经济关系与苏联影响:1949-1964

摘要第4-8页
Abstract第8-11页
第1章 绪论第16-40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6-20页
        1.1.1 研究所面对的问题: 合作与历史意识第16-18页
        1.1.2 研究的意义第18页
        1.1.3 研究对象与范围第18-20页
    1.2 资料来源和研究现状第20-31页
        1.2.1 资料来源第20-21页
        1.2.2 研究状况第21-31页
    1.3 研究目的和方法第31-32页
        1.3.1 研究目的第31页
        1.3.2 研究方法第31-32页
    1.4 论文结构和内容第32-38页
        1.4.1 论文结构第32-33页
        1.4.2 研究内容综述第33-38页
    1.5 研究的创新及成果第38-40页
        1.5.1 研究创新第38页
        1.5.2 研究成果第38-40页
第2章 1949-1953 蒙中建交时经济关系第40-68页
    2.1 蒙中两国之间建交意志与1949年建立外交关系第40-53页
        2.1.1 回顾1949年以前的蒙中两国关系第40-45页
        2.1.2 蒙中两国1949年确立外交关系及1950年互设使馆第45-49页
        2.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时期的经济状况第49-51页
        2.1.4 蒙古人民共和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第51-53页
    2.2 蒙中两国 1949-1952 年经贸往来概况第53-58页
        2.2.1 茶叶和烟草第53-54页
        2.2.2 马匹贸易第54-58页
    2.3 1952 年蒙古人民共和国与中国之间的政治关系和经济合作协定第58-63页
        2.3.1 苏联-蒙古-中国三国铁路协定第59-60页
        2.3.2 周恩来在乌兰巴托的短暂停留第60-61页
        2.3.3 泽登巴尔出访第61-62页
        2.3.4 蒙中经济及文化合作协定第62-63页
    2.4 斯大林时期的结束与蒙中关系第63-66页
        2.4.1 乔巴山第63-64页
        2.4.2 斯大林和斯大林主义第64-66页
    小结第66-68页
第3章 蒙中经济关系趋向活跃(1953-1955 年)第68-90页
    3.1 1953-1955 年间蒙中经济关系的背景条件第68-70页
        3.1.1 1953-1955 年间苏联外交政策和蒙中关系第68-69页
        3.1.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蒙中关系第69-70页
    3.2 1953-1955 年间蒙中政治、经济关系的进展第70-74页
        3.2.1 1953 年货物流通和支付协定第71-73页
        3.2.2 1953-1955 年间进行的蒙中互访第73-74页
    3.3 1953-1955 年间蒙中贸易第74-82页
        3.3.1 1953-1955 年间蒙中相互供货合同第74-75页
        3.3.2 1953-1955 年蒙古向中国供应的货物第75-77页
        3.3.3 1953-1955 年间中国向蒙古供应的货物第77-81页
        3.3.4 1953-1955 年间蒙中贸易额第81-82页
    3.4 最早来蒙的6000名中国工人第82-87页
        3.4.1 蒙古劳动力需求第82-83页
        3.4.2 中国向蒙古国建设派遣劳动力援助协定第83-86页
        3.4.3 中国工人抵达蒙古第86-87页
    3.5 乌兰巴托——集宁铁路建设第87-89页
    小结第89-90页
第4章 和平友好岁月(1956-1960 年)第90-130页
    4.1 1956-1960 年间蒙中经济关系的基础环境第90-97页
        4.1.1 苏联共产党第20次大会和赫鲁晓夫“回暖”第90-91页
        4.1.2 1956-1960 年间中苏经济关系的发展第91-92页
        4.1.3 1956-1960 年间中国对外援助政策第92-93页
        4.1.4 1956-1960 年间蒙中政治关系第93-97页
    4.2 1956-1960 年间蒙古铁路过境运输第97-100页
        4.2.1 乌兰巴托——北京铁路的开通仪式第97-98页
        4.2.2 经由蒙古铁路的中国过境运输第98-100页
    4.3 1956-1960 年间蒙中贸易第100-109页
        4.3.1 1956 年相互供货合同和过境运输费在贸易项下结算第100-101页
        4.3.2 1956-1960 年间蒙古对华供应货物第101-104页
        4.3.3 1956-1960 年间中国对蒙出售货物第104-108页
        4.3.4 1956-1960 年间蒙中贸易额第108-109页
    4.4 大邻国的援助:1956-1960 年间中国对蒙援助第109-122页
        4.4.1 1956 年8月 29 日的 1.6 亿卢布无偿援助第110-119页
        4.4.2 1958 年12月 29 日1亿卢布长期贷款第119-122页
    4.5 1956-1960 年间中国工人来蒙古工作第122-128页
        4.5.1 1956-1960 年间抵达蒙古中国工人数量和技术工种第122-124页
        4.5.2 中国工人的建设和创意第124-127页
        4.5.3 中国工人的社会状况第127-128页
    小结第128-130页
第5章 蒙中经济关系的降温(1961-1964 年)第130-152页
    5.1 1961-1964 年间蒙中经济关系的基础环境第130-138页
        5.1.1 蜜月期的终结:中苏纷争第130-131页
        5.1.2 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的结束:中国收缩了与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第131-132页
        5.1.3 在中苏纷争阴影下的蒙中政治关系第132-138页
    5.2 1961-1964 年间蒙中贸易第138-143页
        5.2.1 过境运输的下降第138-140页
        5.2.2 1961-1964 年间中国对蒙供应货物第140-141页
        5.2.3 1961-1964 年间蒙古对华供应货物第141-142页
        5.2.4 1961-1964 年间蒙中贸易第142-143页
    5.3 1961-1964 年间在蒙古进行的中国援助建设第143-147页
        5.3.1 1960 年2亿卢布长期贷款第143-145页
        5.3.2 关于1956年 1.6 亿旧卢布无偿援助余额6640万卢布的1960 年协定第145-147页
    5.4 1961-1964 年间在蒙古的中国工人情况第147-150页
    小结第150-152页
结论第152-158页
参考文献第158-192页
致谢第192页

论文共1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蛭石改性方式对Hg~0吸附影响研究
下一篇:新建医院公共空间的使用后评估(POE)初探--基于环境行为学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