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组织形式 | 第12-13页 |
1.4 本文小结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基础理论概述 | 第14-20页 |
2.1 可视化技术概述 | 第14-15页 |
2.1.1 数据可视化 | 第14-15页 |
2.1.2 信息可视化 | 第15页 |
2.2 可视化仿真建模 | 第15-18页 |
2.2.1 可视化仿真系统的组成 | 第15-16页 |
2.2.2 仿真模型的渲染 | 第16-17页 |
2.2.3 仿真系统三维模型数据库的特点 | 第17-18页 |
2.3 屏幕闪烁消除技术 | 第18-1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三章 二维控制平台的可视化研究 | 第20-46页 |
3.1 二维控制平台要素组成及划分 | 第20-30页 |
3.1.1 控制单元的定义与要素划分 | 第21-23页 |
3.1.2 仪表面板要素的定义与划分 | 第23-24页 |
3.1.3 场景变换单元的要素定义及划分 | 第24-30页 |
3.2 虚拟驾驶舱仪表系统模块概述 | 第30-35页 |
3.2.1 虚拟驾驶舱仪表系统 | 第30-31页 |
3.2.2 虚拟仪表的可视化 | 第31-32页 |
3.2.3 虚拟仪表系统的仿真 | 第32-34页 |
3.2.4 仪表系统处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 第34-35页 |
3.3 控制系统的模块划分 | 第35-42页 |
3.3.1 控制平台界面的划分 | 第35-39页 |
3.3.2 平台的运行控制 | 第39-41页 |
3.3.3 平台运行调用过程 | 第41-42页 |
3.4 AS350型直升机模拟飞行控制实例分析 | 第42-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基于六自由度的控制平台模型的建立 | 第46-63页 |
4.1 坐标系的建立及运动参量 | 第46-48页 |
4.2 直升机的动力学平衡 | 第48-51页 |
4.2.1 直升机的平衡方程 | 第48页 |
4.2.2 直升机悬停时的平衡 | 第48-50页 |
4.2.3 直升机平飞时的平衡 | 第50页 |
4.2.4 全量运动方程 | 第50-51页 |
4.3 可视化三维立体控制平台的设计 | 第51-54页 |
4.3.1 三维控制平台的需求分析 | 第51-52页 |
4.3.2 可视化平台建立的技术路线 | 第52-53页 |
4.3.3 控制系统的平台构架 | 第53-54页 |
4.4 可视化控制平台的模块划分 | 第54-62页 |
4.4.1 三维框架构建模块 | 第55-60页 |
4.4.2 虚拟视景仿真模块 | 第60页 |
4.4.3 控制驱动操作模块 | 第60-61页 |
4.4.4 模拟运动仿真模块 | 第61-6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基于三维控制平台的直升机模拟飞行仿真 | 第63-82页 |
5.1 直升机飞行仿真系统结构设计 | 第63-65页 |
5.1.1 系统开发平台框架及运行环境 | 第63页 |
5.1.2 系统结构组成 | 第63-65页 |
5.1.3 系统控制策略 | 第65页 |
5.2 飞行动力学仿真模型的功能需求分析 | 第65-74页 |
5.2.1 系统功能需求划分 | 第65-67页 |
5.2.2 系统飞行模式划分 | 第67-68页 |
5.2.3 系统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 第68-74页 |
5.3 模拟飞行仿真与结果分析 | 第74-81页 |
5.3.1 模拟控制下的飞行仿真 | 第74-76页 |
5.3.2 仿真结果分析 | 第76-8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82-84页 |
6.1 论文总结 | 第82-83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作者简介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