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绪论 | 第13-20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3页 |
1.1.2 理论意义 | 第13-14页 |
1.1.3 实践意义 | 第14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6-18页 |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 第18-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2、信用卡风险管理相关理论分析 | 第20-26页 |
2.1 风险管理历程 | 第20-21页 |
2.1.1 资产风险管理阶段 | 第20页 |
2.1.2 负债风险管理阶段 | 第20页 |
2.1.3 资产负债管理阶段 | 第20页 |
2.1.4 全面风险管理阶段 | 第20-21页 |
2.2 风险管理理论 | 第21-23页 |
2.2.1 相关定义 | 第21页 |
2.2.2 FICO模型 | 第21-23页 |
2.2.3 风险管理的原则 | 第23页 |
2.3 信用卡及风险的基本知识 | 第23-26页 |
2.3.1 信用卡定义 | 第23-24页 |
2.3.2 信用卡业务的特点 | 第24页 |
2.3.3 信用卡风险的种类 | 第24-26页 |
3、X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 第26-35页 |
3.1 X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历程 | 第26页 |
3.2 X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体系 | 第26-27页 |
3.3 X银行信用卡业务流程介绍 | 第27-35页 |
3.3.1 发卡流程 | 第27-32页 |
3.3.2 授信额度管理 | 第32-33页 |
3.3.3 交易监控 | 第33-34页 |
3.3.4 风险处置 | 第34-35页 |
4、X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 第35-43页 |
4.1 X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5-39页 |
4.1.1 发卡环节分行端轻调查,总行端存在操作风险 | 第35-36页 |
4.1.2 部门核心应用系统分离,导致信息共享性差 | 第36-38页 |
4.1.3 贷中额度调整业务仍未全自动化,授信政策缺乏科学性 | 第38-39页 |
4.2 原因分析--内部控制因素 | 第39-40页 |
4.2.1 基层人员风险控制意识薄弱 | 第39-40页 |
4.2.2 缺乏顶尖风险管控人才 | 第40页 |
4.2.3 仍未全面将自动化替代人工化 | 第40页 |
4.2.4 操作流程更新较慢,难以跟上时代变化速度 | 第40页 |
4.3 原因分析--外部环境因素 | 第40-43页 |
4.3.1 征信体系不够完善 | 第40-41页 |
4.3.2 相关法律法规仍不健全 | 第41-43页 |
5、X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的策略建议 | 第43-62页 |
5.1 加强发卡端风险把控--完善内部监管 | 第43-45页 |
5.1.1 完善风险防控流程,优化风险管理模式 | 第43页 |
5.1.2 实行系统自动化,从技术层面提高风险防控水平 | 第43页 |
5.1.3 统一核心操作系统,完成内部平台信息共享 | 第43-44页 |
5.1.4 提高员工整体风险防控意识,培养风险管理人才 | 第44-45页 |
5.2 贷中授信额度体系自动化--建立风险评分授信模型 | 第45-60页 |
5.2.1 模型架构设计思路 | 第45-46页 |
5.2.2 具体方案 | 第46-60页 |
5.3 完善征信信息使用管理及相关法律--改善外部环境 | 第60-62页 |
5.3.1 建立和完善个人征信系统 | 第60页 |
5.3.2 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第60-62页 |
结论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