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特种结构材料论文

亲水纳米粒子的疏水化改性及其应用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32页
    1.1 引言第10-14页
    1.2 超疏水表面的基本理论研究第14-19页
        1.2.1 湿润性理论第14-17页
        1.2.2 滚动角和迟滞角第17-19页
    1.3 影响超疏水表面的影响因素第19-20页
        1.3.1 表面粗糙度对超疏水性能的影响第19页
        1.3.2 表面化学性质对超疏水性能的影响第19-20页
    1.4 超疏水表面制备方法研究进展第20-26页
        1.4.1 模板法第20-21页
        1.4.2 自组装第21-24页
        1.4.3 刻蚀法第24-25页
        1.4.4 溶胶-凝胶法第25-26页
        1.4.5 沉积法第26页
    1.5 超疏水表面的应用第26-31页
        1.5.1 自清洁第27-28页
        1.5.2 防覆冰第28-29页
        1.5.3 金属防腐第29-30页
        1.5.4 生物医学领域应用第30-31页
    1.6 本课题的意义及研究内容第31-32页
        1.6.1 本课题的意义第31页
        1.6.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第31-32页
第二章 亲水粒子的疏水化改性第32-44页
    2.1 引言第32页
    2.2 实验部分第32-35页
        2.2.1 实验原料第32-33页
        2.2.2 实验仪器第33页
        2.2.3 实验步骤第33-35页
    2.3 实验结果表征第35-36页
        2.3.1 傅立叶红外(FT-IR)检测第35页
        2.3.2 扫描电镜检测第35页
        2.3.3 接触角检测第35页
        2.3.4 滚动角检测第35-36页
    2.4 实验结果讨论第36-43页
        2.4.1 合成微球的红外检测结果讨论第37-38页
        2.4.2 微球制备结果讨论第38-39页
        2.4.3 疏水化改性中反应时间的影响第39-41页
        2.4.4 疏水化改性中溶剂用量的影响第41-42页
        2.4.5 疏水化改性中反应物配比的影响第42-43页
    2.5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三章 “树莓”结构超疏水复合粒子的制备与应用第44-60页
    3.1 引言第44-45页
    3.2 实验部分第45-48页
        3.2.1 实验原料第45页
        3.2.2 实验仪器第45-46页
        3.2.3 实验步骤第46-48页
    3.3 实验结果表征第48-49页
        3.3.1 Zeta电位及粒度分析检测第48页
        3.3.2 扫描电镜(SEM)检测第48页
        3.3.3 透射电镜(TEM)检测第48页
        3.3.4 热重分析(TGA)测试第48-49页
        3.3.5 接触角检测第49页
    3.4 实验结果讨论第49-59页
        3.4.1 DMC含量对微球粒径及分布的影响第49-51页
        3.4.2 DMC含量对微球Zeta电位的影响第51-52页
        3.4.3 AIBN含量对微球粒径的影响第52-54页
        3.4.4 原料加入方式对SiO_2@PS复合粒子的影响第54-55页
        3.4.5 SiO_2@PS&复合粒子SEM及TEM分析第55-56页
        3.4.6 氟化改性SiO_2@PS复合粒子对水的接触角第56-57页
        3.4.7 SiO_2@PS复合粒子的TGA分析第57-58页
        3.4.8 超疏水涂层的适应性第58页
        3.4.9 超疏水涂层的抗污染性能第58-59页
    3.5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第60-62页
参考文献第62-74页
科研成果第74-75页
致谢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注意资源与局部特征对面部表情图片识别的影响
下一篇:基于回声状态神经网络的光伏发电功率预测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