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校园暴力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9-20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20-23页 |
第二章 中学校园暴力的特点及其危害 | 第23-33页 |
2.1 校园暴力的概念界定 | 第23-25页 |
2.1.1 暴力 | 第23页 |
2.1.2 校园暴力 | 第23-25页 |
2.2 中学校园暴力的类型 | 第25-28页 |
2.2.1 自我暴力 | 第25-26页 |
2.2.2 学生间的暴力 | 第26-27页 |
2.2.3 教师对学生的暴力 | 第27-28页 |
2.2.4 校外人员对学生的暴力 | 第28页 |
2.3 中学校园暴力的特点 | 第28-29页 |
2.3.1 时间多为空闲、地点较为隐蔽 | 第28页 |
2.3.2 施暴者高年级学生偏多、男性高于女性 | 第28-29页 |
2.3.3 暴力活动呈现规模化、团伙化 | 第29页 |
2.3.4 具有偶发性和报复性 | 第29页 |
2.3.5 受害学生对暴力行为处理的多样性 | 第29页 |
2.4 中学校园暴力的影响及危害 | 第29-33页 |
2.4.1 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 | 第29-30页 |
2.4.2 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 第30-31页 |
2.4.3 扰乱学校教育教学秩序 | 第31页 |
2.4.4 严重影响当事人的家庭生活 | 第31页 |
2.4.5 破坏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 第31-33页 |
第三章 中学校园暴力的现状调查 | 第33-45页 |
3.1 问卷的调查设计 | 第33页 |
3.2 问卷的发放与实施 | 第33-34页 |
3.2.1 问卷发放的时间 | 第33-34页 |
3.2.2 问卷发放的过程 | 第34页 |
3.3 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 第34-45页 |
3.3.1 关于校园暴力形式的调查 | 第34-35页 |
3.3.2 关于校园暴力时间的调查 | 第35-36页 |
3.3.3 关于校园暴力地点的调查 | 第36-37页 |
3.3.4 关于校园暴力遭遇的调查 | 第37-39页 |
3.3.5 关于校园暴力实施的调查 | 第39-40页 |
3.3.6 关于校园暴力应对的调查 | 第40-41页 |
3.3.7 关于校园暴力看法的调查 | 第41-42页 |
3.3.8 关于校园暴力影响的调查 | 第42-45页 |
第四章 当前中学校园暴力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45-55页 |
4.1 中学生自身因素 | 第45-48页 |
4.1.1 青春期身心发展的特点 | 第45-46页 |
4.1.2 身心发展的不协调 | 第46页 |
4.1.3 青春期的行为特点 | 第46-47页 |
4.1.4 不良的人际沟通和交往 | 第47页 |
4.1.5 法律道德意识淡薄 | 第47-48页 |
4.2 家庭因素 | 第48-49页 |
4.2.1 不正当的教育方式对子女的影响 | 第48页 |
4.2.2 父母不良行为对子女的影响 | 第48-49页 |
4.2.3 不和谐家庭关系对子女的影响 | 第49页 |
4.3 学校因素 | 第49-52页 |
4.3.1 教育观念有失偏颇 | 第49-50页 |
4.3.2 师生关系错位 | 第50-51页 |
4.3.3 学校缺乏有效管理 | 第51页 |
4.3.4 学校对校园暴力行为处理不当 | 第51-52页 |
4.3.5 学校法制教育不到位 | 第52页 |
4.3.6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失 | 第52页 |
4.4 社会因素 | 第52-55页 |
4.4.1 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 第52-53页 |
4.4.2 受社会暴力文化的影响 | 第53-54页 |
4.4.3 受校园周边环境的影响 | 第54-55页 |
第五章 预防和应对中学校园暴力问题的策略 | 第55-67页 |
5.1 学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 第55-56页 |
5.1.1 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 第55页 |
5.1.2 增强自我防范和保护意识 | 第55-56页 |
5.1.3 提升自身抗挫折能力 | 第56页 |
5.2 家庭树立正确观念 | 第56-58页 |
5.2.1 运用合理的教育方式 | 第56-57页 |
5.2.2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 第57页 |
5.2.3 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 | 第57-58页 |
5.3 学校加强全面管理 | 第58-62页 |
5.3.1 健全学校安全体系 | 第58-60页 |
5.3.2 增强教师的防范意识 | 第60-61页 |
5.3.3 加强学生的安全法制教育 | 第61-62页 |
5.4 社会给予足够重视 | 第62-65页 |
5.4.1 注重对家庭教育的帮扶 | 第62页 |
5.4.2 加强社会闲散人员的跟踪引导 | 第62-63页 |
5.4.3 构建人文关怀网络 | 第63-64页 |
5.4.4 加强社区建设 | 第64页 |
5.4.5 开展志愿活动进行帮教 | 第64-65页 |
5.5 政府进行严格监督 | 第65-67页 |
5.5.1 完善校园专项立法 | 第65页 |
5.5.2 综合整治校园暴力现象 | 第65-66页 |
5.5.3 加强监督监管 | 第66-67页 |
结语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附录 | 第73-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