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4页 |
1.2.1 汽车座椅安全性法规及动态特性相关标准 | 第10-11页 |
1.2.2 汽车座椅动态特性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4 研究来源 | 第13-14页 |
1.3 汽车座椅结构与性能 | 第14-16页 |
1.3.1 汽车座椅结构 | 第14-15页 |
1.3.2 汽车座椅性能 | 第15页 |
1.3.3 汽车座椅动态舒适性 | 第15-16页 |
1.4 汽车座椅模态分析 | 第16-17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7-20页 |
第2章 汽车座椅计算模态分析 | 第20-40页 |
2.1 有限元模态分析理论 | 第20-22页 |
2.1.1 有限元法 | 第20-21页 |
2.1.2 计算模态分析理论 | 第21-22页 |
2.2 有限元软件 | 第22-24页 |
2.3 汽车座椅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24-32页 |
2.3.1 几何处理 | 第25-27页 |
2.3.2 网格划分 | 第27-29页 |
2.3.3 零部件连接 | 第29-31页 |
2.3.4 材料定义与属性赋予 | 第31页 |
2.3.5 边界条件 | 第31-32页 |
2.4 汽车座椅有限元模态分析 | 第32-39页 |
2.4.1 有限元软件模态提取理论 | 第32-34页 |
2.4.2 汽车座椅模态分析计算 | 第34-3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3章 汽车座椅试验模态分析 | 第40-66页 |
3.1 试验模态分析理论 | 第40-48页 |
3.1.1 理论基础 | 第40-44页 |
3.1.2 振动测试与模态分析系统 | 第44-48页 |
3.2 汽车座椅模态分析试验设备与方案 | 第48-54页 |
3.2.1 试验目的与模态分析设备系统 | 第48-49页 |
3.2.2 边界条件设置与座椅安装 | 第49-51页 |
3.2.3 响应点布置与加速度传感器安装 | 第51-52页 |
3.2.4 激励点布置与力锤组装 | 第52-54页 |
3.3 数据采集与模态分析 | 第54-63页 |
3.3.1 LMS Test.Lab简介 | 第54页 |
3.3.2 创建几何模型与通道设置 | 第54-56页 |
3.3.3 力锤设置与振动测量 | 第56页 |
3.3.4 数据处理与模态参数分析 | 第56-63页 |
3.4 试验模态分析与计算模态分析对比 | 第63-6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4章 不同工作状态下汽车座椅的模态分析 | 第66-84页 |
4.1 引言 | 第66-67页 |
4.2 不同工作状态下汽车座椅计算和试验模态的相关性分析 | 第67-72页 |
4.2.1 汽车座椅头枕有限元建模 | 第67-68页 |
4.2.2 汽车座椅工作状态正交试验设计与模态分析 | 第68-70页 |
4.2.3 模态分析计算值与试验值相关性分析 | 第70-72页 |
4.3 头枕及调节装置对汽车座椅模态影响分析 | 第72-82页 |
4.3.1 头枕 | 第72-74页 |
4.3.2 抬高器 | 第74-75页 |
4.3.3 调角器 | 第75-78页 |
4.3.4 滑轨 | 第78-80页 |
4.3.5 头枕与调节装置影响总结 | 第80-8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5.1 结论 | 第84-85页 |
5.2 展望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