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引言 | 第10-15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3 本文的框架结构 | 第12-13页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 | 第13-15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2 创新与不足 | 第13-15页 |
二、文献综述与相关概念 | 第15-21页 |
2.1 能源产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综述 | 第15-19页 |
2.1.1 能源与经济间关系的实证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2.1.2 新能源与经济间关系的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2.2 能源和新能源相关概念 | 第19-21页 |
2.2.1 能源的概念和分类 | 第19页 |
2.2.2 新能源的概念和分类 | 第19-20页 |
2.2.3 能源产业的范围界定 | 第20-21页 |
三、中国及内蒙古地区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 第21-36页 |
3.1 中国能源产业现状 | 第21-28页 |
3.1.1 能源消费总量大、增长快,能源利用效率低下 | 第21-22页 |
3.1.2 能源供给和消费结构不合理,石油对外依存度过高 | 第22-24页 |
3.1.3 能源利用方式粗放,生态环境压力大 | 第24-25页 |
3.1.4 资源开发效率低,浪费严重 | 第25-26页 |
3.1.5 产业集中度低,机械化程度低 | 第26页 |
3.1.6 新能源发展相对较快,但占比不高,核心技术存在瓶颈 | 第26-27页 |
3.1.7 能源市场化水平较低,体制制约因素较多 | 第27-28页 |
3.2 内蒙古地区传统能源产业现状 | 第28-32页 |
3.2.1 "一煤独大"的产业格局特点明显 | 第28-29页 |
3.2.2 煤炭资源对外贡献度高,对本地经济贡献小 | 第29-30页 |
3.2.3 新常态下煤炭产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 | 第30页 |
3.2.4 单位GDP能耗较高,环境压力大 | 第30-32页 |
3.3 内蒙古地区新能源产业现状 | 第32-36页 |
3.3.1 新能源储量丰富 | 第32-33页 |
3.3.2 新能源产业发展速度走在全国前列 | 第33-34页 |
3.3.3 新能源产业发展瓶颈和问题 | 第34-36页 |
四、新能源对内蒙古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 第36-43页 |
4.1 回归模型 | 第36-37页 |
4.2 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 第37-38页 |
4.2.1 实际GDP的计算 | 第37页 |
4.2.2 能源生产量的估算 | 第37页 |
4.2.3 资本投入量的测算 | 第37页 |
4.2.4 劳动力投入的测算 | 第37-38页 |
4.3 实证分析 | 第38-41页 |
4.3.1 平稳性检验 | 第38页 |
4.3.2 协整性检验 | 第38-39页 |
4.3.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第39-40页 |
4.3.4 回归分析 | 第40-41页 |
4.4 实证结果分析 | 第41-43页 |
五、能源架构绩效视角下新能源产业发展与经济的关系 | 第43-74页 |
5.1 能源三角与新能源产业发展路径选择 | 第44-49页 |
5.1.1 能源三角维度下新能源产业发展策略和路径选择 | 第45-47页 |
5.1.2 能源三角维度下内蒙古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 第47-49页 |
5.2 能源架构绩效视角下的新能源产业与经济的关系 | 第49-58页 |
5.2.1 能源架构绩效指数排名及特点 | 第49-53页 |
5.2.2 能源架构绩效指标设计 | 第53-55页 |
5.2.3 中国能源架构绩效指数分析 | 第55-58页 |
5.3 几个主要经济体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经验 | 第58-74页 |
5.3.1 德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 | 第58-62页 |
5.3.2 英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 | 第62-65页 |
5.3.3 美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 | 第65-68页 |
5.3.4 日本的新能源产业发展 | 第68-71页 |
5.3.5 国际新能源产业发展经验总结 | 第71-74页 |
六、结论和政策建议 | 第74-88页 |
6.1 结论 | 第74-75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75-88页 |
6.2.1 总体趋势判断 | 第75-79页 |
6.2.2 驱动因素和制约因素 | 第79-82页 |
6.2.3 政策建议 | 第82-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