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1页 |
1 引言 | 第12-22页 |
1.1 新城疫概述 | 第12-13页 |
1.2 新城疫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1.2.1 新城疫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 第13-14页 |
1.2.2 新城疫病毒基因组与结构蛋白特征 | 第14-16页 |
1.2.3 新城疫病毒的致病性 | 第16页 |
1.2.4 新城疫病毒的分类 | 第16-17页 |
1.3 新城疫病毒国内外流行现状 | 第17-20页 |
1.3.1 我国新城疫的流行现状 | 第17-18页 |
1.3.2 国外新城疫的流行现状 | 第18-20页 |
1.4 新城疫疫苗概述 | 第20页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34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2-26页 |
2.1.1 毒株来源 | 第22页 |
2.1.2 SPF鸡胚、鸭胚及SPF鸡、鸭 | 第22-23页 |
2.1.3 主要试剂 | 第23-24页 |
2.1.4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4页 |
2.1.5 引物设计 | 第24-2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6-34页 |
2.2.1 病毒的分离 | 第26页 |
2.2.2 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 | 第26-27页 |
2.2.3 病毒的纯化和繁殖 | 第27-28页 |
2.2.4 病毒RNA的提取 | 第28页 |
2.2.5 RT-PCR | 第28-29页 |
2.2.6 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 | 第29页 |
2.2.7 RT-PCR的纯化和回收 | 第29页 |
2.2.8 纯化的片段与pMD-18T载体的连接 | 第29页 |
2.2.9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29-30页 |
2.2.10 重组质粒的提取和鉴定 | 第30页 |
2.2.11 全基因组序列的拼接和系统进化树的建立 | 第30页 |
2.2.12 致病性指数和半数感染量(EID50)的测定 | 第30-31页 |
2.2.13 单因子血清的制备 | 第31-32页 |
2.2.14 交叉血凝抑制试验 | 第32-3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4-46页 |
3.1 病毒的分离和鉴定 | 第34页 |
3.2 病毒的纯化和繁殖 | 第34-35页 |
3.3 全基因组序列扩增、克隆及测序 | 第35页 |
3.4 测序结果分析 | 第35-39页 |
3.4.1 鸭源NDV分离株基因组组成分析 | 第35-37页 |
3.4.2 鸭源NDV分离株各基因分析 | 第37-39页 |
3.5 系统进化关系分析 | 第39-42页 |
3.5.1 全基因组水平上的系统进化关系分析 | 第39页 |
3.5.2 F基因高变区水平上的系统进化分析 | 第39-42页 |
3.6 致病性指数和半数感染量(EID50)的测定 | 第42-43页 |
3.6.1 鸡胚、鸭胚的MDT和EID50测定结果 | 第42页 |
3.6.2 1 日龄雏鸡、雏鸭脑内接种指数(ICPI)测定结果 | 第42-43页 |
3.7 交叉血凝抑制试验 | 第43-46页 |
4 讨论 | 第46-49页 |
4.1 鸭源NDV的分离和鉴定 | 第46页 |
4.2 鸭源NDV的基因组分析 | 第46-47页 |
4.3 鸭源NDV的系统进化分析 | 第47页 |
4.4 鸭源NDV对SPF鸡、鸭的致病性分析 | 第47-48页 |
4.5 NDV之间的抗原性分析 | 第48页 |
4.6 SPF鸭检测NDV的方法 | 第48-49页 |
5 结论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