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研究生教育论文

全日制工程硕士校外导师的角色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1页
    1.1 研究的背景第9-12页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2页
        1.2.1 研究的目的第12页
        1.2.2 研究的意义第12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6页
        1.3.1 有关“研究生导师角色”的已有研究第12-14页
        1.3.2 有关“校外导师角色”的已有研究第14-15页
        1.3.3 已有研究成果评述第15-16页
    1.4 研究的设计第16-20页
        1.4.1 研究的内容第16页
        1.4.2 研究的方法第16页
        1.4.3 研究的思路第16-17页
        1.4.4 调查工具的编制第17-18页
        1.4.5 数据的回收情况第18-20页
    1.5 论文的结构第20-21页
第二章 相关理论界定第21-27页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第21-23页
        2.1.1 “工程硕士学位”与“工学硕士学位”第21页
        2.1.2 “全日制工程硕士”与“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第21-22页
        2.1.3 全日制工程硕士“校外导师”及其“角色”第22-23页
    2.2 理论基础第23-27页
        2.2.1 角色理论第23-24页
        2.2.2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第24-25页
        2.2.3 协同学理论第25-27页
第三章 理想的角色:对校外导师角色期望的调查研究第27-43页
    3.1 对校外导师角色的总体期望情况第27-29页
        3.1.1 不同背景因素的全日制工程硕士与角色期望第27-28页
        3.1.2 不同背景因素的校内导师与角色期望第28-29页
    3.2 对校外导师“角色素质”的期望情况第29-34页
        3.2.1 对校外导师“道德素质”的期望情况第29-30页
        3.2.2 对校外导师“业务素质能力”的期望情况第30-32页
        3.2.3 对校外导师“指导能力素质”的期望情况第32页
        3.2.4 对校外导师“其它能力素质”的期望情况第32-34页
    3.3 对校外导师“角色职责”的期望情况第34-38页
        3.3.1 招生环节第34-35页
        3.3.2 培养计划的制定环节第35页
        3.3.3 日常教学环节第35-36页
        3.3.4 企业实践环节第36-37页
        3.3.5 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第37-38页
        3.3.6 就业指导环节第38页
    3.4 对校外导师“角色关系”的期望情况第38-40页
        3.4.1 与全日制工程硕士关系的期望情况第38-39页
        3.4.2 与校内导师关系的期望情况第39-40页
    3.5 本章小结第40-43页
        3.5.1 全日制工程硕士对校外导师角色的期望情况第40页
        3.5.2 校内导师对校外导师角色的期望情况第40-41页
        3.5.3 全日制工程硕士与校内导师角色期望的异同第41-43页
第四章 现实的角色:对校外导师角色现状的调查研究第43-55页
    4.1 校外导师角色实践的效果第43-44页
    4.2 校外导师角色素质的现状第44-47页
        4.2.1 校外导师“职业道德素质”的现状第44-45页
        4.2.2 校外导师“业务能力素质”的现状第45-46页
        4.2.3 校外导师“指导能力素质”的现状第46页
        4.2.4 校外导师“其它素质”的现状第46-47页
    4.3 校外导师角色职责履行的现状第47-53页
        4.3.1 培养计划制定环节第48-49页
        4.3.2 日常教学环节第49-50页
        4.3.3 企业实践环节第50-51页
        4.3.4 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第51-52页
        4.3.5 就业指导环节第52-53页
    4.4 校外导师角色关系的现状第53-54页
        4.4.1 与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关系第53页
        4.4.2 与校内导师的关系第53-54页
    4.5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五章 理想与现实之间:造成校外导师角色失调的原因分析第55-65页
    5.1 个人因素第55-60页
        5.1.1 校外导师的自身因素第55-58页
        5.1.2 校内导师的自身因素第58-59页
        5.1.3 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自身因素第59-60页
    5.2 组织因素第60-65页
        5.2.1 高校对校外导师角色的管理因素第60-62页
        5.2.2 校外导师所在企业的相关因素第62-65页
第六章 从现实到理想:校外导师角色调适的策略分析第65-73页
    6.1 政策解读:对“双导师制”的重新理解第65-66页
    6.2 加快校外导师队伍建设步伐,缓解校外导师的角色负荷第66页
    6.3 优化校外导师选聘机制,提高校外导师的角色适配程度第66-67页
    6.4 健全校外导师培训机制,促进校外导师的角色适应与发展第67-68页
    6.5 完善校外导师考核机制,实现对校外导师角色的有效管理第68-73页
        6.5.1 建立评估机制第69页
        6.5.2 改进激励措施第69-73页
结语:全日制工程硕士校外导师角色研究的表达限度第73-75页
参考文献第75-79页
附录第79-85页
致谢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子结构—声学灵敏度的挖掘机驾驶室内噪声分析与控制
下一篇:湖南省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