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民法论文

隐私权视角下我国个人信用信息保护研究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2页
    1.1 选题来源、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20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8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8-19页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第19-20页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20-21页
        1.3.1 研究内容第20页
        1.3.2 研究方法第20-21页
    1.4 本文创新点第21-22页
第2章 个人信用信息及隐私权的理论分析第22-29页
    2.1 个人信用信息的理论分析第22-24页
        2.1.1 经济学角度中的信用及个人信用第22页
        2.1.2 个人信用信息的概念第22-23页
        2.1.3 个人信用信息特点第23页
        2.1.4 个人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促进经济发展第23-24页
    2.2 隐私权的理论分析第24-27页
        2.2.1 隐私权的概念第24-25页
        2.2.2 传统的隐私权到现代信息隐私权的新发展第25-26页
        2.2.3 个人信用信息中有关隐私权的理论分析第26-27页
    2.3 个人信用信息利用与隐私权保护的冲突及平衡第27-29页
第3章 欧美国家个人信用信息利用与隐私权保护研究第29-38页
    3.1 美国个人信用数据与隐私保护第29-33页
        3.1.1 产生背景第29-30页
        3.1.2 相关法律规定第30-31页
        3.1.3 相关机构第31-33页
    3.2 欧盟个人信用数据与隐私保护第33-36页
        3.2.1 产生背景第33-34页
        3.2.2 相关法律规定第34-35页
        3.2.3 相关机构第35-36页
    3.3 对美国及欧盟国家如何处理信用信息利用与隐私保护经验总结第36-38页
第4章 我国个人信用信息方面的隐私保护的现状与不足第38-46页
    4.1 我国征信业中信用信息隐私保护现状第38-40页
    4.2 我国信用征信中侵犯个人隐私权的表现第40-41页
        4.2.1 隐私权在信用信息收集中受到侵犯第40页
        4.2.2 隐私权在信用信息加工、存储过程中受到侵犯第40-41页
        4.2.3 隐私权在信用信息使用过程中受到侵犯第41页
    4.3 我国信用征信中侵犯隐私权的原因分析第41-46页
        4.3.1 对个人信用信息主体的隐私保护缺少相关法律制度约束第42-43页
        4.3.2 信用评价参差不齐,没有统一指标第43页
        4.3.3 社会公众对自身隐私权及他人权益不重视第43-44页
        4.3.4 行业自律不足,导致个人隐私权被侵犯第44页
        4.3.5 对征信内容范围的界定缺乏合理性第44-45页
        4.3.6 收集信息的机构参差不齐第45-46页
第5章 完善我国征信过程中对个人信用信息隐私保护的相关建议第46-54页
    5.1 法律建设方面第46-49页
        5.1.1 明确隐私权内涵界定,出台相关保护法律第46-47页
        5.1.2 制定个人信用信息采集范围第47-48页
        5.1.3 建立信息主体的权利救济保障体系第48-49页
    5.2 征信机构方面第49-51页
        5.2.1 统一征信机构第49-50页
        5.2.2 征信方法应当公正合法第50页
        5.2.3 信息存储与使用分门别类,强化安全保密义务第50-51页
    5.3 社会环境方面第51-54页
        5.3.1 提高社会公众对个人信用信息的重视第51-52页
        5.3.2 保证信息主体的知情权和异议权第52-53页
        5.3.3 完善征信行业监督体系第53-54页
第6章 结语第54-56页
    6.1 主要研究工作第54页
    6.2 创新点第54页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54-56页
参考文献第56-59页
附录第59-61页
致谢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整区因子较重要时裂区设计的最优性理论
下一篇:基于协同控制理论的水轮发电机组调速系统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