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导言 | 第7-11页 |
| (一)选题意义 | 第7页 |
| (二)研究综述 | 第7-9页 |
| (三)思路与方法 | 第9页 |
| 1、文献分析法 | 第9页 |
| 2、深描叙事法 | 第9页 |
| (四)创新之处 | 第9-10页 |
| (五)旅游概念的界定 | 第10-11页 |
| 一、民国旅游业兴起的原因 | 第11-17页 |
| (一)相对稳定的政局 | 第11页 |
| (二)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 第11-13页 |
| (三)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初步发展 | 第13-15页 |
| 1、交通 | 第13-14页 |
| 2、旅馆 | 第14-15页 |
| 3、旅行社和旅游宣传刊物 | 第15页 |
| (四)西方文化影响下中国人观念的改变 | 第15-17页 |
| 1、思想观念的转变 | 第15-16页 |
| 2、国外假期制度的影响 | 第16-17页 |
| 二、到哪里去:旅行的目的地 | 第17-29页 |
| (一)名山大川 | 第17-19页 |
| 1、泰山 | 第17-18页 |
| 2、华山 | 第18页 |
| 3、莫干山 | 第18-19页 |
| (二) 城市之旅 | 第19-26页 |
| 1、历史名城 | 第19-22页 |
| 2、现代都市 | 第22-26页 |
| (三)异国旅途 | 第26-29页 |
| 1、观光游 | 第26页 |
| 2、求学游 | 第26-27页 |
| 3、国际交往活动 | 第27页 |
| 4、宗教活动 | 第27-29页 |
| 三、怎么去:旅游的交通设施 | 第29-35页 |
| (一)铁路的延展 | 第29-31页 |
| (二)公路网络的完善 | 第31-32页 |
| (三)航空线路的初步建立 | 第32-33页 |
| (四)航海运输的发展 | 第33-35页 |
| 四、人在旅途:旅游配套设施 | 第35-45页 |
| (一)新式旅馆的出现 | 第35-38页 |
| 1、景区旅馆 | 第35-36页 |
| 2、城市旅馆 | 第36-37页 |
| 3、交通旅馆 | 第37-38页 |
| (二)旅行社的发展 | 第38-41页 |
| 1、售票业务 | 第39页 |
| 2、组织游览团 | 第39-40页 |
| 3、设立招待所 | 第40页 |
| 4、代办出国手续 | 第40页 |
| 5、宣传工作 | 第40-41页 |
| 6、发行旅行支票、办理邮电业务 | 第41页 |
| (三)地方政府实行的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配套措施 | 第41-45页 |
| 1、交通机关的便民措施 | 第42-43页 |
| 2、地方政府的鼓励政策 | 第43页 |
| 3、景区的管理政策 | 第43页 |
| 4、商业团体倡导旅游的活动 | 第43-45页 |
| 五、1927 年—1937 年民国旅游业发展的特点 | 第45-49页 |
| (一)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多元化特点 | 第45-46页 |
| (二)民国初期旅游业发展的不平衡性 | 第46-49页 |
| 1、行业发展的不平衡性 | 第46-47页 |
| 2、地区发展的不平衡 | 第47-49页 |
| 结语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