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Co-ZIF-67和Co-PMIDA催化水氧化性能的研究

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4页
第一章 绪论第7-28页
    1.1 引言第7-8页
    1.2 电催化水氧化体系的研究第8-11页
        1.2.1 钴基催化剂的研究进展第8-9页
        1.2.2 水氧化催化剂的机理研究第9-11页
    1.3 光催化水氧化体系的研究第11-13页
        1.3.1 光驱动半导体催化水氧化第11-13页
        1.3.2 光驱动染料敏化水氧化第13页
    1.4 分子水平水氧化催化剂第13-26页
        1.4.1 有机钌配合物水氧化催化剂第13-17页
        1.4.2 杂多酸钴水氧化催化剂第17-22页
        1.4.3 氧化钴水氧化催化剂第22-25页
        1.4.4 钴配合物水氧化催化剂第25-26页
    1.5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26-28页
第二章 Co-ZIF-67 合成及光催化水氧化性能的研究第28-49页
    2.1 引言第28页
    2.2 实验部分第28-33页
        2.2.1 试剂与仪器第28-29页
        2.2.2 Co-ZIF-67 的合成第29-30页
        2.2.3 光敏剂的合成第30页
        2.2.4 光驱动水氧化反应第30-31页
        2.2.5 光谱测量第31页
        2.2.6 Co-ZIF-67/FTO电极的制备第31-32页
        2.2.7 循环伏安曲线(CV)测试第32页
        2.2.8 回收催化剂第32-33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3-47页
        2.3.1 Co-ZIF-67 的合成和表征第33-34页
        2.3.2 催化水氧化性能研究第34-35页
        2.3.3 pH、缓冲体系、S_2O_8~(2-)的浓度、光敏剂类型对光催化水氧化反应的影响第35-38页
        2.3.4 初始量子效率计算第38-42页
        2.3.5 催化剂稳定性研究第42-47页
    2.4 本章小结第47-49页
第三章 Co-ZIF-67 电催化水氧化稳定性及机理的研究第49-56页
    3.1 引言第49-50页
    3.2 实验部分第50-51页
        3.2.1 仪器第50页
        3.2.2 Co-ZIF-67/FTO电极的制备第50页
        3.2.3 线性循环伏安曲线(LSV)第50页
        3.2.4 固体颗粒表征第50-51页
        3.2.5 理论计算第51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1-55页
    3.4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四章 Co-PMIDA的合成及催化水氧化性能的研究第56-69页
    4.1 引言第56-57页
    4.2 实验部分第57-61页
        4.2.1 试剂与仪器第57页
        4.2.2 (H_3O)_6 [Co_4(H_2O)_4(HPMIDA)_2(PMIDA)_2] 2H_2O的合成第57-58页
        4.2.3 光驱动水氧化反应第58页
        4.2.4 光谱测量第58-59页
        4.2.5 循环伏安曲线(CV)测试第59页
        4.2.6 催化剂的表征第59页
        4.2.7 电催化合成CoO_x第59页
        4.2.8 THpNO_3的合成第59页
        4.2.9 Bi膜修饰的玻碳电极的制备第59-60页
        4.2.10 阴极溶出伏安法测溶液中Co~(2+)的含量第60-61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1-68页
        4.3.1 催化剂1的表征第61页
        4.3.2 催化水氧化性能研究第61-62页
        4.3.3 循环伏安测试第62-63页
        4.3.4 活性物种排查第63-68页
    4.4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第69-71页
    5.1 结论第69-70页
    5.2 展望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7页
研究生工作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申请专利情况第77-78页
致谢第78-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速公路项目绿色施工管理评价研究
下一篇:基于交易系统的数据抽取及查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