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7页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第10-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页 |
1.2 高层建筑结构的介绍 | 第13-16页 |
1.2.1 高层建筑结构的分类 | 第13-14页 |
1.2.2 复杂高层建筑结构的分类 | 第14-16页 |
1.3 带加强层框架-核心筒结构震害分析和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4 带加强层框架-核心筒结构工程应用 | 第16-25页 |
1.4.1 带加强层框架-核心筒结构震害分析 | 第17-22页 |
1.4.2 加强层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2-25页 |
1.5 论文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25-27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5页 |
1.5.2 研究思路 | 第25-27页 |
第2章 框架-核心筒结构中加强层的作用及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 第27-37页 |
2.1 加强层的概念和类型 | 第27-28页 |
2.1.1 加强层的概念 | 第27页 |
2.1.2 加强层的类型 | 第27-28页 |
2.2 加强层在框架-核心筒结构中的工作机理及优缺点 | 第28-30页 |
2.2.1 框架-核心筒结构中加强层的工作机理 | 第28-29页 |
2.2.2 框架-核心筒结构设置加强层的优缺点 | 第29-30页 |
2.3 高层结构地震作用的分析方法 | 第30-35页 |
2.3.1 底部剪力法 | 第30页 |
2.3.2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 第30-33页 |
2.3.3 时程分析法 | 第33-35页 |
2.4 建筑抗震设计方法的适用范围 | 第3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3章 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7-47页 |
3.1 工程概况 | 第37-39页 |
3.2 设计规范及分析软件 | 第39-40页 |
3.2.1 设计规范 | 第39页 |
3.2.2 分析软件 | 第39-40页 |
3.3 设计条件 | 第40-42页 |
3.3.1 模型基本参数的选择 | 第40页 |
3.3.2 工程场地地质情况 | 第40-41页 |
3.3.3 风荷载 | 第41页 |
3.3.4 楼(屋)面活荷载 | 第41页 |
3.3.5 主要构件尺寸 | 第41-42页 |
3.3.6 材料和强度 | 第42页 |
3.4 结构模型的建立 | 第42-46页 |
3.4.1 简化模型 | 第42-43页 |
3.4.2 基本假设 | 第43页 |
3.4.3 加强层设置方案 | 第43-44页 |
3.4.4 结构模型平面图和三维图 | 第44-4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加强层数量对结构性能的影响研究 | 第47-73页 |
4.1 不同数量加强层对结构性能的影响 | 第47-66页 |
4.1.1 不同数目加强层对结构自振周期的影响 | 第47-51页 |
4.1.2 不同数量加强层对结构层间位移的影响 | 第51-56页 |
4.1.3 不同数量加强层对楼层位移的影响 | 第56-64页 |
4.1.4 不同数量加强层对楼层位移角的影响 | 第64-66页 |
4.2 不同数量加强层对结构内力的影响 | 第66-72页 |
4.2.1 不同数量加强层对框架柱和核心筒墙体间弯矩分配的影响 | 第66-69页 |
4.2.2 不同数量加强层对结构剪力的影响 | 第69-7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5章 加强层位置对结构性能的影响研究 | 第73-88页 |
5.1 数量相同的加强层在不同位置对结构性能的影响 | 第73-83页 |
5.1.1 相同数量加强层在不同位置对周期的影响 | 第73-75页 |
5.1.2 相同数目的加强层在不同位置对层间位移角的影响 | 第75-80页 |
5.1.3 相同数目的加强层在不同位置对层弯矩的影响 | 第80-83页 |
5.2 加强层的设置对底层角柱剪力滞后的影响 | 第83-86页 |
5.2.1 剪力滞后现象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 第83-84页 |
5.2.2 缓解剪力滞后的方法 | 第84-85页 |
5.2.3 加强层对底层角柱轴力的影响 | 第85-8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第6章 时程分析法进行抗震性能研究 | 第88-118页 |
6.1 弹性时程分析结构抗震性能 | 第88-107页 |
6.1.1 弹性时程分析法 | 第88页 |
6.1.2 地震波的选取 | 第88-91页 |
6.1.3 弹性时程分析结果 | 第91-107页 |
6.2 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构抗震性能 | 第107-116页 |
6.2.1 弹塑性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107-111页 |
6.2.2 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 | 第111-116页 |
6.3 本章小节 | 第116-118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8-120页 |
7.1 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 | 第118-119页 |
7.2 展望 | 第119-120页 |
致谢 | 第120-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7页 |
致谢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