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 研究的思路及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1.3.1 本研究的思路 | 第14页 |
1.3.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1.4 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1.4.1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4.2 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2 当代工程知识论 | 第17-25页 |
2.1 传统工程知识论的缺陷及当代新工程知识论的兴起 | 第17-19页 |
2.1.1 传统工程知识论的实质及缺陷 | 第17-18页 |
2.1.2 当代工程哲学背景下的新工程知识论 | 第18-19页 |
2.2 作为工程造物实践智力资源的工程知识 | 第19-22页 |
2.2.1 工程造物实践的结构与过程 | 第19-21页 |
2.2.2 基于工程造物实践的工程知识界定 | 第21-22页 |
2.3 工程知识的形态及特征 | 第22-25页 |
2.3.1 工程知识的形态 | 第22-23页 |
2.3.2 工程知识的特征 | 第23-25页 |
3《建筑十书》呈现的工程知识 | 第25-33页 |
3.1 维特鲁威及其《建筑十书》的相关背景 | 第25-26页 |
3.2《建筑十书》工程知识的重要构成要素 | 第26-29页 |
3.2.1 维特鲁威“比例”思想研究 | 第27-28页 |
3.2.2《建筑十书》中“柱式”概念研究 | 第28-29页 |
3.3《建筑十书》呈现的工程知识特点 | 第29-33页 |
3.3.1 作为“独立形态”的工程知识 | 第30-31页 |
3.3.2“综合集成”的工程知识 | 第31-32页 |
3.3.3 呈现“类型学”性质的工程知识 | 第32-33页 |
4《建筑十书》蕴含的工程思维 | 第33-38页 |
4.1 以建筑师为主体的知识构造方式 | 第33-34页 |
4.2“人文传统”与“技术革新”综合集成的智慧 | 第34-35页 |
4.3 将工程建造嵌入文化、地域的场所精神 | 第35-38页 |
5《建筑十书》的后世影响及对中国之启示 | 第38-44页 |
5.1《建筑十书》对于西方的影响 | 第38-41页 |
5.1.1《建筑十书》对古代西方的影响 | 第38-40页 |
5.1.2《建筑十书》在近现代西方的重大影响 | 第40-41页 |
5.2《建筑十书》对于当今中国的启示 | 第41-44页 |
6 结论 | 第44-46页 |
6.1 维特鲁威及其《建筑十书》的新评价 | 第44页 |
6.2 结论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附录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