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3 研究趋势与不足 | 第17-18页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8-19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2 研究创新点 | 第18-19页 |
1.5 论文研究框架 | 第19-21页 |
1.6 小结 | 第21-22页 |
2 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验实训校内基地的内容 | 第22-38页 |
2.1 应用型本科院校内实验实训基地的含义 | 第22-24页 |
2.1.1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含义 | 第22-23页 |
2.1.2 实验实训校内基地的含义 | 第23-24页 |
2.2 实验实训校内基地的内涵 | 第24-28页 |
2.2.1 实验实训校内基地的构成要素 | 第24-26页 |
2.2.2 实验实训校内基地建设的原则 | 第26-28页 |
2.3 实验实训校内基地的硬件建设 | 第28-29页 |
2.3.1 实验实训校内基地的投入 | 第28-29页 |
2.4 实验实训校内基地的软件建设 | 第29-36页 |
2.4.1 实验实训校内基地的管理 | 第29-31页 |
2.4.2 实验实训校内基地的效用 | 第31-33页 |
2.4.3 实验实训校内基地的师资 | 第33-34页 |
2.4.4 实验实训校内基地的课程与教材 | 第34-36页 |
2.5 小结 | 第36-38页 |
3 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验实训校内基地的调查 | 第38-54页 |
3.1 独立学院 | 第38-43页 |
3.1.1 硬件建设情况 | 第38-41页 |
3.1.2 软件建设情况 | 第41-43页 |
3.2 公办院校 | 第43-48页 |
3.2.1 硬件建设情况 | 第44-47页 |
3.2.2 软件建设情况 | 第47-48页 |
3.3 民办院校 | 第48-52页 |
3.3.1 硬件建设情况 | 第49-51页 |
3.3.2 软件建设情况 | 第51-52页 |
3.4 小结 | 第52-54页 |
4 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验实训校内基地建设中的若干问题及成因 | 第54-66页 |
4.1 经费投入 | 第54-57页 |
4.1.1 经费来源 | 第54-55页 |
4.1.2 设备分配 | 第55-56页 |
4.1.3 经费机制 | 第56页 |
4.1.4 校企合作 | 第56-57页 |
4.2 管理水平 | 第57-59页 |
4.2.1 认识水平 | 第57-58页 |
4.2.2 管理理念 | 第58页 |
4.2.3 建设规划 | 第58-59页 |
4.2.4 管理体制 | 第59页 |
4.3 师资力量薄弱 | 第59-62页 |
4.3.1“双师型”教师数量 | 第59-60页 |
4.3.2 高学历的教师数量 | 第60-61页 |
4.3.3 教师稳定性 | 第61页 |
4.3.4 教师管理 | 第61-62页 |
4.4 实训内容 | 第62-64页 |
4.4.1 课程体系 | 第62页 |
4.4.2 实训教材 | 第62-63页 |
4.4.3 考核方式 | 第63-64页 |
4.5 小结 | 第64-66页 |
5 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验实训校内基地建设的对策研究 | 第66-80页 |
5.1 建设资金合理筹划 | 第66-69页 |
5.1.1 拓宽渠道筹集资金 | 第66-67页 |
5.1.2 高效利用有限经费 | 第67-68页 |
5.1.3 加强经费保障机制 | 第68页 |
5.1.4 遵循基地建设原则 | 第68-69页 |
5.2 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 第69-73页 |
5.2.1 深化办学理念 | 第69-70页 |
5.2.2 提高管理水平 | 第70-71页 |
5.2.3 加强制度建设 | 第71-72页 |
5.2.4 设立激励机制 | 第72-73页 |
5.3 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 第73-77页 |
5.3.1 增加教师数量 | 第74页 |
5.3.2 优化师资队伍 | 第74-75页 |
5.3.3 培养青年教师 | 第75-76页 |
5.3.4 灵活运用人才 | 第76-77页 |
5.4 创新设置课程教材 | 第77-79页 |
5.4.1 开发科学课程 | 第77-78页 |
5.4.2 更新实训教材 | 第78页 |
5.4.3 创新考核机制 | 第78-79页 |
5.5 小结 | 第79-8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80-81页 |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附录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