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8-9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9-14页 |
(一)国内研究述评 | 第9-11页 |
(二)国外研究述评 | 第11-14页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 | 第14页 |
(二)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 | 第14-15页 |
(三)教师专业发展 | 第15页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7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5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与理论基础 | 第17-25页 |
一、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基础 | 第17-18页 |
(一)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 第17页 |
(二)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现有师资与其人才培养失衡 | 第17-18页 |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支撑 | 第18-21页 |
(一)人力资本理论与教师专业发展 | 第18-19页 |
(二)需要层次理论与教师专业发展 | 第19-21页 |
三、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析解 | 第21-25页 |
(一)新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 | 第21-22页 |
(二)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对教师队伍的素质规定 | 第22-23页 |
(三)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审思 | 第25-39页 |
一、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 第25-28页 |
(一)师资队伍的组成概况 | 第25页 |
(二)教师对专业发展的认知 | 第25-28页 |
二、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 | 第28-33页 |
(一)教师专业发展缺乏主动性 | 第28-29页 |
(二)教师专业知识更新慢,未能满足教学要求 | 第29-30页 |
(三)教师知识结构不协调,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失衡 | 第30页 |
(四)教师在职进修与产学研合作路径不畅 | 第30-31页 |
(五)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不佳 | 第31-32页 |
(六)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机制单一且缺乏针对性 | 第32-33页 |
三、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 | 第33-39页 |
(一)个体因素 | 第33-35页 |
(二)环境和制度因素 | 第35-39页 |
第四章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 第39-50页 |
一、教师个体层面 | 第39-42页 |
(一)树立专业发展的意识和终身学习的理念 | 第39-40页 |
(二)提高教育教学反思的能力 | 第40-41页 |
(三)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 第41-42页 |
二、院校层面 | 第42-46页 |
(一)培育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 | 第42-43页 |
(二)建立多元化的教师培训体系 | 第43-44页 |
(三)建立健全教学监控运行机制 | 第44-45页 |
(四)注重加强组织管理的人性化 | 第45-46页 |
三、政府和社会层面 | 第46-50页 |
(一)强化政府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服务和监督职能 | 第46-47页 |
(二)将职称评审权力适当下放至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 | 第47-48页 |
(三)合理构建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附录 | 第51-5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