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钢筋混凝土桥梁荷载试验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1-13页 |
1.2.1 桥梁荷载试验概述 | 第11-12页 |
1.2.2 桥梁荷载试验规范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2-13页 |
1.3 桥梁刚度计算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8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钢筋混凝土梁的理论刚度非线性计算方法及验证 | 第18-36页 |
2.1 理论刚度概述 | 第18-19页 |
2.2 刚度的理论计算方法 | 第19-22页 |
2.3 刚度的规范计算公式 | 第22-25页 |
2.4 截面刚度的非线性理论计算方法 | 第25-28页 |
2.4.1 基本假定 | 第25-27页 |
2.4.2 截面刚度的理论公式推导 | 第27-28页 |
2.5 等效刚度的非线性理论计算方法 | 第28-30页 |
2.6 刚度理论计算方法的有限元分析验证 | 第30-35页 |
2.6.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1页 |
2.6.2 钢筋应变的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31-34页 |
2.6.3 挠度的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34-35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基于模型试验梁的刚度计算研究 | 第36-46页 |
3.1 模型梁试验概况 | 第36-37页 |
3.1.1 梁截面信息及材料参数性质 | 第36页 |
3.1.2 模型梁加载情况 | 第36-37页 |
3.1.3 模型梁测点布置 | 第37页 |
3.2 不同刚度算法的理论应变对比 | 第37-42页 |
3.3 不同刚度算法的理论挠度对比 | 第42-45页 |
3.4 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基于钢筋混凝土实桥荷载试验的刚度分析方法研究 | 第46-75页 |
4.1 凤县四区站台安河中桥 | 第47-51页 |
4.1.1 桥梁概况 | 第47-48页 |
4.1.2 测试断面及加载工况 | 第48页 |
4.1.3 测点布置 | 第48页 |
4.1.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48-51页 |
4.2 宁夏香水河桥 | 第51-56页 |
4.2.1 桥梁概况 | 第51-52页 |
4.2.2 测试断面及加载工况 | 第52页 |
4.2.3 测点布置 | 第52-53页 |
4.2.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53-56页 |
4.3 宁夏葫芦河桥 | 第56-60页 |
4.3.1 桥梁概况 | 第56-57页 |
4.3.2 测试断面及加载工况 | 第57页 |
4.3.3 测点布置 | 第57-58页 |
4.3.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58-60页 |
4.4 李塬沙河桥 | 第60-65页 |
4.4.1 桥梁概况 | 第60-61页 |
4.4.2 测试断面及加载工况 | 第61-62页 |
4.4.3 测点布置 | 第62页 |
4.4.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62-65页 |
4.5 新阎路栎阳桥 | 第65-73页 |
4.5.1 桥梁概况 | 第65-66页 |
4.5.2 测试断面及加载工况的确定 | 第66页 |
4.5.3 测点布置 | 第66-67页 |
4.5.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67-73页 |
4.6 基于不同计算方法的钢筋混凝土桥校验系数分布范围 | 第73-75页 |
第五章 荷载试验理论刚度计算的系统编程 | 第75-80页 |
5.1MATLAB简介 | 第75-76页 |
5.2MATLAB编制流程 | 第76页 |
5.3MATLAB程序界面 | 第76-77页 |
5.4 程序实例 | 第77-79页 |
5.5 小结 | 第79-8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本文结论 | 第80-81页 |
研究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7页 |
附录 | 第87-98页 |
附录Ⅰ:模型梁的理论计算值 | 第87-89页 |
附录Ⅱ:实桥的理论计算值 | 第89-95页 |
附录Ⅲ:实桥的等效刚度值 | 第95-98页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