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中国建设下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1.3.1 西方公民参与的研究 | 第13-15页 |
1.3.2 中国公民参与的研究 | 第15-16页 |
1.4 研究的思路、方法、创新点和不足 | 第16-19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6-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3 研究创新点和不足 | 第18-19页 |
第2章 公民参与的基本理论 | 第19-30页 |
2.1 公民的概念演变 | 第19-24页 |
2.1.1 古希腊、古罗马:城邦中的公民 | 第19-20页 |
2.1.2 欧洲中世纪:臣民取代公民 | 第20-21页 |
2.1.3 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个体权利型公民 | 第21-23页 |
2.1.4 现代公民:公民概念进一步发展 | 第23-24页 |
2.2 公民参与的内涵 | 第24-30页 |
2.2.1 公民参与的含义 | 第24-25页 |
2.2.2 公民参与的内容 | 第25-26页 |
2.2.3 公民参与的理论发展 | 第26-30页 |
第3章 公民参与和法治中国建设的关系 | 第30-42页 |
3.1 法治中国的内涵 | 第30-32页 |
3.2 法治中国建设是公民参与保障 | 第32-36页 |
3.2.1 法治为参与权提供合法的制度化的依据 | 第32-34页 |
3.2.2 法治中国推动公民参与的发展 | 第34-36页 |
3.3 公民参与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动力 | 第36-42页 |
3.3.1 参与意识是法治建设的非制度性要素 | 第36-37页 |
3.3.2 参与有利于强化法治建设的主体性 | 第37-39页 |
3.3.3 参与有利于推进中国法治转型 | 第39-42页 |
第4章 公民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42-49页 |
4.1 公民参与的问题 | 第42-45页 |
4.1.1 参与的主动性不足 | 第42页 |
4.1.2 参与的能力欠缺 | 第42-43页 |
4.1.3 制度化参与渠道不畅通 | 第43-44页 |
4.1.4 参与的盲目不理性 | 第44-45页 |
4.1.5 参与的组织化程度偏低 | 第45页 |
4.2 制约公民参与的因素 | 第45-49页 |
4.2.1 本土法治根基缺失 | 第45-46页 |
4.2.2 公民意识缺失 | 第46-49页 |
第5章 完善公民参与,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 第49-57页 |
5.1 创新参与方式,增强参与主动性 | 第49-51页 |
5.2 培育社会组织,拓宽参与渠道 | 第51-54页 |
5.3 塑造公民性品格,增强责任意识 | 第54-57页 |
结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