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引言 | 第11-23页 |
1.1 水稻瘤矮病毒的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1.1 水稻瘤矮病的发生和流行 | 第11页 |
1.1.2 RGDV的病害特征 | 第11-12页 |
1.1.3 RGDV的寄主与传播介体 | 第12-14页 |
1.1.4 RGDV的病原性质和基因组结构 | 第14-15页 |
1.2 介体昆虫传播植物病毒机制的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1.2.1 非持久传播型以及半持久传播型植物病毒的传毒机理 | 第16页 |
1.2.2 持久传播型植物病毒的虫传机理 | 第16-19页 |
1.2.2.1. 持久非增殖病毒介体传毒机理研究 | 第18页 |
1.2.2.2. 持久增殖型病毒介体传毒机理研究 | 第18-19页 |
1.3 免疫荧光技术 | 第19-20页 |
1.4 病毒经卵传播的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1-2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31页 |
2.1 材料、试剂与实验仪器 | 第23-24页 |
2.1.1 材料来源 | 第23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23页 |
2.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23-2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4-31页 |
2.2.1 饲毒 | 第24页 |
2.2.2 RT-PCR技术检测RGDV | 第24-26页 |
2.2.2.1 引物设计 | 第24页 |
2.2.2.2 提取RGDV侵染的电光叶蝉总RNA | 第24-25页 |
2.2.2.3 RGDV P8的cDNA的合成 | 第25页 |
2.2.2.4 PCR扩增RGDV P8基因 | 第25-26页 |
2.2.2.5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 第26页 |
2.2.3 RGDV在介体电光叶蝉中垂直传播的验证 | 第26-28页 |
2.2.3.1 RGDV在介体电光叶蝉后代带毒率的检测 | 第26-27页 |
2.2.3.2 卵壳携带病毒经卵传播的验证 | 第27页 |
2.2.3.3 交配传毒对后代昆虫带毒率的影响 | 第27-28页 |
2.2.4 电光叶蝉的解剖 | 第28-29页 |
2.2.5 免疫荧光标记 | 第29页 |
2.2.6 透射电子显微镜常规(温)包埋、切片、染色及观察 | 第29-31页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1-47页 |
3.1 电光叶蝉的带毒率检测 | 第31-32页 |
3.2 RGDV在介体电光叶蝉中垂直传播的验证 | 第32-33页 |
3.2.1 电光叶蝉后代带毒率的检测 | 第32页 |
3.2.2 卵壳携带病毒经卵传播的验证 | 第32-33页 |
3.2.3 交配传毒及对后代昆虫带毒率的影响 | 第33页 |
3.3 利用免疫荧光技术研究RGDV在电光叶蝉卵巢的侵染过程 | 第33-44页 |
3.3.1 电光叶蝉雌性生殖系统的形态学观察 | 第33-35页 |
3.3.2 RGDV在电光叶蝉卵巢的侵染过程 | 第35-39页 |
3.3.3 RGDV编码的管状结构蛋白Pns11在卵巢中的标记 | 第39-42页 |
3.3.4 RGDV与Pns11管状结构的共定位观察 | 第42-44页 |
3.4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RGDV在电光叶蝉卵巢的侵染过程 | 第44-46页 |
3.5 小结 | 第46-47页 |
4 讨论 | 第47-51页 |
4.1 关于卵壳携带病毒经卵传播的讨论 | 第47页 |
4.2 关于经交配传毒和精子传毒的可能性分析 | 第47-48页 |
4.3 关于入卵机制的讨论 | 第48-49页 |
4.4 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 第49页 |
4.5 值得继续研究方向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9页 |
附录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