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与转向:对萧公权学术研究的考察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6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三、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第14-16页 |
第一章 萧公权学术研究的背景与概要 | 第16-25页 |
1.1 家世、生平及教育背景 | 第16-19页 |
1.2 学术生涯及学术研究的总体概要 | 第19-25页 |
1.2.1 第一阶段——对政治哲学的选择 | 第20-21页 |
1.2.2 第二阶段——中国政治思想研究 | 第21-23页 |
1.2.3 第三阶段——中国史研究 | 第23-25页 |
第二章 早期学术研究的选择及理论基础 | 第25-36页 |
2.1 自觉接触和吸收西方知识系统 | 第25-27页 |
2.2 萧著《政治多元论》的理论建构 | 第27-34页 |
2.2.1 有关法与多元论 | 第28-29页 |
2.2.2 功能代表制 | 第29-30页 |
2.2.3 多元论对政经关系提出的解决方案 | 第30-32页 |
2.2.4 政治多元论是一种政治理论 | 第32-33页 |
2.2.5 政治多元论的实用主义哲学背景 | 第33-34页 |
2.3 《政治多元论》的影响及后果 | 第34-36页 |
第三章 从西方政治哲学到中国政治思想研究的转向 | 第36-50页 |
3.1 “是亦为政”与“致知与致用” | 第36-41页 |
3.1.1 论中央与地方 | 第37-38页 |
3.1.2 论民主与宪政 | 第38-39页 |
3.1.3 论教育与学术等 | 第39-41页 |
3.2 对《中国政治思想史》的观察 | 第41-50页 |
3.2.1 对中国政治思想的认识 | 第42-44页 |
3.2.2 萧著《中国政治思想史》之双重分期法 | 第44-47页 |
3.2.3 萧著《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历史贡献 | 第47-50页 |
第四章 从中国政治思想到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的转向 | 第50-60页 |
4.1 社会与政治: 《中国乡村》 | 第50-56页 |
4.1.1 对美国汉学家的矫正 | 第51-53页 |
4.1.2 《中国乡村》内容梗概 | 第53-55页 |
4.1.3 补充与回应 | 第55-56页 |
4.2 对康有为研究的充实和修正 | 第56-60页 |
余论 万里寄踪长是客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6-68页 |
后记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