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绪论 | 第14-26页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4-20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三、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22-24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第一章 刑事证据资格的提出 | 第26-53页 |
一、由证据概念到证据资格 | 第26-35页 |
(一)证据概念的反思:由概念研究到规则研究 | 第26-28页 |
(二)证据属性的反思:由静态研究到动态研究 | 第28-32页 |
(三)证据资格的提出:法定的准入规则体系 | 第32-35页 |
二、证据资格与相关概念辨析 | 第35-53页 |
(一)可采性 | 第36-40页 |
(二)证据能力 | 第40-47页 |
(三)证明力 | 第47-53页 |
第二章 证据资格的构成要素及体系 | 第53-66页 |
一、证据资格的构成要素 | 第53-57页 |
(一)积极要素 | 第53-56页 |
(二)消极要素 | 第56-57页 |
二、证据资格的规则体系 | 第57-66页 |
(一)证据资格规则的分类 | 第58-59页 |
(二)证据资格规则的体系 | 第59-66页 |
第三章 证据资格的程序实现 | 第66-84页 |
一、证据的两步认证模式 | 第66-70页 |
(一)由案件材料到证据:证据资格的审查程序 | 第67-68页 |
(二)由证据到定案的根据:证明力的调查程序 | 第68-70页 |
二、以严格证明为主要适用场域 | 第70-73页 |
(一)严格证明必须满足完备的证据资格要求 | 第71-72页 |
(二)自由证明仍需要满足底限证据资格要求 | 第72-73页 |
三、证据资格的制度基础 | 第73-84页 |
(一)证据裁判原则 | 第73-76页 |
(二)审判中心主义 | 第76-78页 |
(三)庭前会议制度 | 第78-81页 |
(四)人民陪审制度 | 第81-84页 |
第四章 严格证明中证据资格的适用 | 第84-129页 |
一、程序证据资格规则: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 第84-103页 |
(一)问题的提出:“一体化”格局下的实践困境 | 第85-88页 |
(二)破解之道:以证据资格为基点的理论回应 | 第88-93页 |
(三)非法言词证据:适用范围的明确与完善 | 第93-100页 |
(四)非法实物证据:基于“补正或者合理解释”的反思 | 第100-103页 |
二、实物证据资格规则:鉴真规则 | 第103-117页 |
(一)问题的提出:由冤案到鉴真 | 第103-105页 |
(二)破解之道:鉴真规则的理解与借鉴 | 第105-110页 |
(三)我国语境下的辨认与鉴真 | 第110-112页 |
(四)鉴真规则在实物证据中的适用 | 第112-117页 |
三、言词证据资格规则:传闻规则 | 第117-129页 |
(一)问题的提出:证人出庭作证难的中国困境 | 第118-119页 |
(二)破解之道:传闻规则的确立与解读 | 第119-122页 |
(三)传闻规则的适用 | 第122-125页 |
(四)传闻规则的例外 | 第125-129页 |
第五章 自由证明中的证据资格——以量刑程序为例证 | 第129-140页 |
一、量刑程序的理论背景 | 第130-133页 |
(一)量刑程序与无罪推定 | 第130-131页 |
(二)量刑程序与自由证明 | 第131-133页 |
二、证据资格的底线与突破 | 第133-136页 |
(一)证据资格的底线 | 第133-135页 |
(二)证据资格的突破 | 第135-136页 |
三、社会调查报告的证据资格 | 第136-140页 |
(一)关联性要求的应有之义 | 第137页 |
(二)证据裁判原则的必然要求 | 第137-138页 |
(三)对证据属性的全新突破 | 第138-139页 |
(四)对证据功能的有益补充 | 第139-140页 |
结论 | 第140-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53页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153-154页 |
后记 | 第154-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