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民法论文

好意同乘损害赔偿责任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1 绪论第11-14页
2 好意同乘行为的基础理论第14-24页
    2.1 好意同乘行为界定第14-16页
        2.1.1 好意同乘行为的名称第14-15页
        2.1.2 好意同乘行为的定义第15-16页
    2.2 好意同乘行为的特征第16-20页
        2.2.1 不支付对价行为第17-18页
        2.2.2 车辆非运营行为第18-19页
        2.2.3 好意性第19页
        2.2.4 目的性第19-20页
        2.2.5 合意性第20页
    2.3 好意同乘行为的性质分析第20-24页
        2.3.1 合同关系说第20-22页
        2.3.2 无因管理行为说第22页
        2.3.3 情谊行为说第22-24页
3 域外好意同乘损害赔偿责任研究第24-28页
    3.1 域外好意同乘损害赔偿责任立法与司法实践介绍第24-27页
        3.1.1 美国"汽车客人规则"第24-25页
        3.1.2 日本机动车供用人责任第25-26页
        3.1.3 德国的无过错责任第26-27页
    3.2 域外好意同乘损害赔偿制度对我国的启示第27-28页
4 我国好意同乘损害赔偿责任的构建第28-41页
    4.1 确立好意同乘损害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第28-31页
        4.1.1 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弊端第28-29页
        4.1.2 以过错责任原则为基础归责原则第29-30页
        4.1.3 公平责任原则的补充适用第30-31页
    4.2 适用过错责任原则的具体分析第31-34页
        4.2.1 过错程度第31-32页
        4.2.2 因果关系第32-33页
        4.2.3 举证责任第33页
        4.2.4 赔偿范围第33-34页
    4.3 过错责任原则下的减免制度第34-37页
        4.3.1 责任免除规则第35页
        4.3.2 风险自负规则第35-36页
        4.3.3 过失相抵规则第36-37页
    4.4 完善我国好意同乘损害赔偿责任的建议第37-41页
        4.4.1 立法建议第37-38页
        4.4.2 健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第38-39页
        4.4.3 扩大社会救助基金功能第39-41页
结论第41-42页
参考文献第42-4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45-46页
致谢第46页

论文共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产性受众”视域下网络自制剧的互动生产模式研究--以《暗黑者》为例
下一篇:对外汉语教学中语义韵表情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