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课堂启发式教学的应用现状与对策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 第11-12页 |
一、启发式教学思想需要与时俱进 | 第11页 |
二、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性有待加强 | 第11-12页 |
三、中小学课堂教学引发的思考 | 第12页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一、研究的目的 | 第12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1页 |
一、已有研究的进展 | 第13-20页 |
二、已有研究的不足 | 第20-21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21-23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1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第二章 中小学课堂启发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第23-34页 |
第一节 启发对象方面的问题 | 第23-24页 |
一、启发没有面向全体 | 第23-24页 |
二、启发没有关注学生的需要 | 第24页 |
三、启发没有关注个体差异 | 第24页 |
第二节 启发内容方面的问题 | 第24-27页 |
一、启发内容缺乏生活性 | 第24-25页 |
二、启发内容缺乏直观形象性 | 第25页 |
三、启发内容缺乏趣味性 | 第25-26页 |
四、启发内容缺乏逻辑性 | 第26页 |
五、启发内容缺乏梯度性 | 第26-27页 |
第三节 启发时机方面的问题 | 第27-28页 |
一、启发时机过早 | 第27-28页 |
二、启发时机过晚 | 第28页 |
第四节 启发方式方面的问题 | 第28-29页 |
一、启发方式单一 | 第28页 |
二、启发方式落后 | 第28-29页 |
第五节 启发切入角度方面的问题 | 第29-30页 |
一、启发切入角度过小 | 第29页 |
二、启发切入角度过大 | 第29-30页 |
第六节 启发氛围方面的问题 | 第30-31页 |
一、师生关系不够融洽 | 第30页 |
二、情景创设不够到位 | 第30-31页 |
第七节 启发程度方面的问题 | 第31-34页 |
一、假启发 | 第31-32页 |
二、启而不发 | 第32页 |
三、启发过度 | 第32-34页 |
第三章 中小学课堂启发式教学中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4-41页 |
第一节 教师观念方面 | 第34-36页 |
一、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 第34-35页 |
二、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 第35-36页 |
第二节 教师知识方面 | 第36-37页 |
一、教师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不够扎实 | 第36页 |
二、教师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不能融会贯通 | 第36-37页 |
第三节 教师能力方面 | 第37-41页 |
一、教师没有充分地了解学生 | 第37-38页 |
二、教师没有及时机智地调控课堂 | 第38-39页 |
三、教师没有灵活地把握教材 | 第39-41页 |
第四章 中小学课堂启发式教学的优化对策 | 第41-55页 |
第一节 启发对象方面 | 第41-43页 |
一、启发面向全体 | 第41-42页 |
二、启发关注学生的需要 | 第42页 |
三、启发因人而异 | 第42-43页 |
第二节 启发内容方面 | 第43-47页 |
一、启发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 | 第43-44页 |
二、启发内容具有直观形象性 | 第44页 |
三、启发内容具有趣味性 | 第44-45页 |
四、启发内容具有逻辑性 | 第45-46页 |
五、启发内容具有梯度性 | 第46-47页 |
第三节 启发时机方面 | 第47-48页 |
一、开而弗达 | 第47页 |
二、愤悱启发 | 第47-48页 |
三、引而不发 | 第48页 |
第四节 启发方式方面 | 第48-49页 |
一、言语启发和非言语启发相结合 | 第48-49页 |
二、适当利用多媒体技术 | 第49页 |
第五节 启发切入角度方面 | 第49-50页 |
一、疑问处启发 | 第49-50页 |
二、重点难点处启发 | 第50页 |
第六节 启发氛围方面 | 第50-52页 |
一、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畅所欲言 | 第50-51页 |
二、情景创设高效,学生身心放松 | 第51-52页 |
第七节 启发程度方面 | 第52-55页 |
一、把握启发的“火候”,适度启发 | 第52-53页 |
二、有效地进行课堂调控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后记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