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子弟书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15页 |
0.1 研究综述 | 第9-14页 |
0.2 选题意义 | 第14-15页 |
1 “三国”子弟书概览 | 第15-21页 |
2 与小说《三国演义》的比较 | 第21-33页 |
2.1 短情节的扩展 | 第22-24页 |
2.2 俗语之中的雅言 | 第24-26页 |
2.3 形象塑造的深化 | 第26-28页 |
2.4 心理描写的成熟 | 第28-30页 |
2.5 环境描写的加强 | 第30-33页 |
3 和“三国戏”的比较 | 第33-43页 |
3.1 两种差异巨大的场上表演 | 第33-34页 |
3.2 场景叙事手法的借鉴 | 第34-37页 |
3.3 背景叙述与内心独白的学习 | 第37-39页 |
3.4 叙事视点的内外糅合 | 第39-41页 |
3.5 剧本创新上的缺陷 | 第41-43页 |
4 “三国”子弟书的特征 | 第43-49页 |
4.1 历史观念的正统性 | 第43-44页 |
4.2 叙事审美的雅俗共存 | 第44-46页 |
4.3 对女性形象的格外关注 | 第46-49页 |
5 “三国”子弟书的影响 | 第49-54页 |
5.1 对小说《三国演义》传播的影响 | 第49-50页 |
5.2 对社会思想的影响 | 第50-52页 |
5.3 对其他曲艺(形式)的影响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