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地区猪肉旋毛虫和弓形虫感染调查和技术对策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7页 |
1.1 猪旋毛虫病 | 第10-13页 |
1.1.1 病原 | 第11页 |
1.1.2 猪旋毛虫生活史 | 第11页 |
1.1.3 对人类的危害 | 第11-12页 |
1.1.4 预防与处理措施 | 第12页 |
1.1.5 病原学检验方法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1.5.1 目检法 | 第12页 |
1.1.5.2 显微镜检验法 | 第12-13页 |
1.1.5.3 旋毛虫镜检法 | 第13页 |
1.1.5.4 人工胃液消化法 | 第13页 |
1.1.5.5 免疫学检验 | 第13页 |
1.1.5.6 分子生物学检验 | 第13页 |
1.2 猪弓形虫病 | 第13-16页 |
1.2.1 病原形态 | 第14页 |
1.2.2 弓形虫的生活史 | 第14页 |
1.2.3 弓形虫病对人体的危害 | 第14-15页 |
1.2.4 弓形虫病的预防与处理措施 | 第15页 |
1.2.5 对猪肉中弓形虫病的检查方法研究 | 第15-16页 |
1.3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漯河地区猪肉中旋毛虫病的调查研究 | 第17-24页 |
2.1 前言 | 第17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17-18页 |
2.2.1 样品采集 | 第17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17-18页 |
2.2.3 实验试剂 | 第18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18-20页 |
2.3.1 样品预处理 | 第18页 |
2.3.2 显微镜检查 | 第18页 |
2.3.3 PCR检测 | 第18-20页 |
2.4 结果 | 第20-22页 |
2.4.1 显微镜检测 | 第20页 |
2.4.2 PCR检测 | 第20-21页 |
2.4.3 不同地点猪肉旋毛虫感染情况 | 第21-22页 |
2.5 讨论 | 第22-23页 |
2.5.1 不同方法的比较 | 第22页 |
2.5.2 与其他地区感染率相比较 | 第22页 |
2.5.3 不同菜市场的感染率比较 | 第22-2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漯河地区猪肉中弓形虫病的调查研究 | 第24-31页 |
3.1 前言 | 第24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24-25页 |
3.2.1 样品采集 | 第24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24-25页 |
3.2.3 实验试剂 | 第25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25-27页 |
3.3.1 姬姆萨溶液配制 | 第25页 |
3.3.2 弓形虫的显微镜检查 | 第25页 |
3.3.3 PCR检测 | 第25-27页 |
3.3.3.1 弓形虫DNA的提取 | 第25-26页 |
3.3.3.2 PCR扩增 | 第26-27页 |
3.4 结果 | 第27-29页 |
3.4.1 显微镜检测 | 第27页 |
3.4.2 PCR检测 | 第27页 |
3.4.3 不同地点猪肉弓形虫感染情况 | 第27-28页 |
3.4.4 不同地区猪肉弓形虫感染情况 | 第28-29页 |
3.5 讨论 | 第29页 |
3.5.1 不同方法的比较 | 第29页 |
3.5.2 不同猪肉销售市场弓形虫感染情况的比较 | 第2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四章 预防控制措施 | 第31-35页 |
4.1 做好动物性食品的安全知识宣传 | 第31页 |
4.2 安全养殖,做好动物防疫 | 第31-32页 |
4.3 健全法律保障体系 | 第32页 |
4.4 做好屠宰安全检疫 | 第32页 |
4.4.1 宰前检查和处理 | 第32页 |
4.4.2 屠宰加工工艺中的防控 | 第32页 |
4.4.3 宰后检验 | 第32页 |
4.5 肉制品食品现场加工卫生监督 | 第32-33页 |
4.5.1 加工环境的控制 | 第33页 |
4.5.2 加工过程的安全控制 | 第33页 |
4.5.3 建立自身的完整质检体系 | 第33页 |
4.6 企业建立严格的HACCP体系 | 第33-34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9页 |
致谢 | 第39-40页 |
个人简历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