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蟹猴局灶性脑缺血的组织及血浆蛋白质组学分析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词表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5页 |
1.1 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学概述 | 第12-19页 |
1.1.1 研究方法学的一般分类 | 第12-13页 |
1.1.2“鸟枪法”蛋白质组学概述 | 第13页 |
1.1.3 蛋白质与多肽的分级处理 | 第13-18页 |
1.1.4 肽段多肽及蛋白质的鉴定 | 第18-19页 |
1.2 蛋白组学在脑缺血研究中的应用 | 第19-22页 |
1.2.1 缺血性脑卒中及缺血脑组织的病理变化 | 第19-21页 |
1.2.2 脑缺血疾病的研究及展望 | 第21-22页 |
1.3 研究背景、意义和内容 | 第22-25页 |
1.3.1 研究背景 | 第22-23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1.3.3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第二章 食蟹猴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构建 | 第25-34页 |
2.1 引言 | 第25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5-31页 |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5-27页 |
2.2.2 溶液配制 | 第27-28页 |
2.2.3 实验方法 | 第28-31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1-33页 |
2.3.1 超声多普勒血流测定 | 第31-32页 |
2.3.2 脑组织病理切片的观察 | 第32-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食蟹猴脑缺血模型中线粒体及核蛋白组学分析 | 第34-55页 |
3.1 引言 | 第34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4-47页 |
3.2.1 实验仪器、试剂及耗材 | 第34-36页 |
3.2.2 溶液配制 | 第36-39页 |
3.2.3 实验方法 | 第39-4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7-54页 |
3.3.1 线粒体及细胞核分级结果 | 第47-48页 |
3.3.2 脑组织线粒体蛋白质组分析 | 第48-52页 |
3.3.3 脑组织细胞核蛋白质组分析 | 第52-5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食蟹猴脑缺血模型中胞浆蛋白组学分析 | 第55-66页 |
4.1 引言 | 第55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55-59页 |
4.2.1 实验仪器、试剂及耗材 | 第55-56页 |
4.2.2 溶液配制 | 第56-57页 |
4.2.3 实验方法 | 第57-5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9-64页 |
4.3.1 脑组织胞浆蛋白分级结果 | 第59-60页 |
4.3.2 脑组织胞浆蛋白质谱鉴定结果 | 第60-62页 |
4.3.3 通路及分子功能分析 | 第62-6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五章 食蟹猴脑缺血模型中血浆蛋白组学分析 | 第66-79页 |
5.1 引言 | 第66-67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67-69页 |
5.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67页 |
5.2.2 溶液配制 | 第67页 |
5.2.3 实验方法 | 第67-69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69-77页 |
5.3.1 血浆蛋白分级结果 | 第69页 |
5.3.2 质谱鉴定结果 | 第69-70页 |
5.3.3 脑组织-特异表达蛋白的筛选结果 | 第70-7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9-80页 |
结论 | 第79页 |
创新之处 | 第79页 |
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附件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