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异议登记制度研究
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一、异议登记的基本理论 | 第12-17页 |
(一) 异议登记的涵义 | 第12-14页 |
1. 异议登记制度的起源 | 第12-13页 |
2. 异议登记行为的性质 | 第13-14页 |
(二) 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异议登记制度 | 第14-17页 |
1. 德国的异议登记制度 | 第14-15页 |
2. 瑞士的暂时登记制度 | 第15页 |
3. 日本的预告登记制度 | 第15-16页 |
4. 我国台湾地区的异议登记制度 | 第16-17页 |
二、我国的异议登记制度 | 第17-24页 |
(一) 异议登记制度在我国的产生与发展 | 第17-20页 |
1. 异议登记制度在我国的产生 | 第17-18页 |
2. 异议登记制度在我国的发展 | 第18-19页 |
3. 我国异议登记的具体规定 | 第19-20页 |
(二) 异议登记的法律效果 | 第20-24页 |
1. 公信力的阻断 | 第21-22页 |
2. 推定力的维持 | 第22-23页 |
3. 处分权的保留 | 第23-24页 |
三、对我国异议登记制度适用的分析 | 第24-40页 |
(一) 适用条件 | 第25-29页 |
1. 对"利害关系人"的理解 | 第25-26页 |
2. 对"认为"的理解 | 第26-28页 |
3. 对"登记错误"的理解 | 第28-29页 |
(二) 适用范围 | 第29-34页 |
1. 所有权 | 第30-31页 |
2. 用益物权 | 第31-32页 |
3. 担保物权 | 第32-33页 |
4. 其他登记事项 | 第33-34页 |
(三) 异议登记的启动模式 | 第34-38页 |
1. 利害关系人提供担保单方申请启动模式 | 第35页 |
2. 引入权利人同意的启动模式 | 第35-36页 |
3. 排除法院嘱托的启动模式 | 第36-37页 |
4. 排除登记机关依职权异议登记的启动模式 | 第37-38页 |
(四) 异议登记的消灭 | 第38-40页 |
1. 经过除斥期间自动失效 | 第39页 |
2. 利害关系人申请注销 | 第39-40页 |
3. 异议登记申请人申请撤销异议登记 | 第40页 |
四、异议登记侵权责任制度 | 第40-49页 |
(一) 异议登记申请人的侵权责任 | 第41-44页 |
1. 异议登记申请人的侵权行为 | 第41-42页 |
2. 异议登记申请人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 | 第42-43页 |
3. 异议登记申请人侵权的赔偿范围 | 第43-44页 |
(二) 登记机关侵权责任 | 第44-47页 |
1. 异议登记的登记机关侵权行为 | 第44-45页 |
2. 异议登记机关侵权的归责原则 | 第45-46页 |
3. 异议登记机关的赔偿责任 | 第46-47页 |
(三) 建议确立异议登记侵权责任制度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