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11-15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2-13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3-15页 |
一、R2*值定性评价兔肝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应用价值 | 第15-30页 |
1.1 对象和方法 | 第15-22页 |
1.1.1 实验对象 | 第15页 |
1.1.2 实验材料 | 第15页 |
1.1.3 实验方法及步骤 | 第15-22页 |
1.2 结果 | 第22-25页 |
1.2.1 组间R2*值分布及其比较 | 第22-23页 |
1.2.2 两组间生化指标的比较 | 第23-24页 |
1.2.3 R2*值与肝生化指标的相关性 | 第24页 |
1.2.4 肝脏组织病理学和微观形态学比较 | 第24-25页 |
1.2.5 R2*值ROC曲线分析 | 第25页 |
1.3 讨论 | 第25-29页 |
1.4 小结 | 第29-30页 |
二、R2*值定量评价兔肝热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的应用价值 | 第30-45页 |
2.1 对象和方法 | 第30-36页 |
2.1.1 实验对象 | 第30页 |
2.1.2 实验材料 | 第30页 |
2.1.3 实验方法及步骤 | 第30-36页 |
2.2 结果 | 第36-42页 |
2.2.1 各组 R2*值分布及其变化特点 | 第36-38页 |
2.2.2 肝生化指标的变化特点 | 第38-40页 |
2.2.3 R2*值与肝生化指标的相关性 | 第40页 |
2.2.4 肝脏组织病理学及微观形态学随缺血时间的变化 | 第40-41页 |
2.2.5 R2*值对肝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诊断效能 | 第41-42页 |
2.3 讨论 | 第42-44页 |
2.4 小结 | 第44-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49-50页 |
附录 | 第50-51页 |
综述 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及R2*值诊断价值的研究进展 | 第51-64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个人简历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