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10-11页 |
前言 | 第11-15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1-14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4-15页 |
一、TT-TG测量方法的探讨. | 第15-30页 |
1.1 对象和方法 | 第15-19页 |
1.1.1 资料选择 | 第15页 |
1.1.2 检查方法及扫描技术 | 第15页 |
1.1.3 测量参数及方法 | 第15-18页 |
1.1.4 数据分析 | 第18-19页 |
1.2 结果 | 第19-23页 |
1.2.1 测量者相关系数 | 第19页 |
1.2.2 使用TG法对股骨滑车关节软骨下骨性关节面5个等分点所获得叠加图像进行测量,所得TT-TG值的比较 | 第19-20页 |
1.2.3 使用FI法对股骨滑车关节软骨下骨性关节面5个等分点所获得叠加图像进行测量,所得TT-PD值的比较 | 第20页 |
1.2.4 根据5个 参考层面 , 使用TG法 和FI法 不同测量方法间的比较 | 第20-22页 |
1.2.5 按照TG法进行测量,左、右侧膝关节TT-TG值的对比以及男、女性膝关节TT-TG值的对比 | 第22-23页 |
1.3 讨论 | 第23-28页 |
1.3.1 测量TT-TG的膝关节体位 | 第24-25页 |
1.3.2 对股骨滑车关节软骨下骨性关节面5个等分点所获得叠加图像进行测量,所得TT-TG值的比较 | 第25-27页 |
1.3.3 不同侧别、不同性别膝关节TT-TG值的对比 | 第27-28页 |
1.4 小结 | 第28-30页 |
二、TT-TG与其它髌骨稳定参数的相关性研究 | 第30-45页 |
2.1 对象和方法 | 第30-32页 |
2.1.1 资料选择 | 第30页 |
2.1.2 检查方法及扫描技术 | 第30页 |
2.1.3 测量参数及方法 | 第30-31页 |
2.1.4 数据分析 | 第31-32页 |
2.2 结果 | 第32-39页 |
2.2.1 在5个参考层面测得5组股骨滑车沟角角度间的比较 | 第32-33页 |
2.2.2 髌韧带长度及髌骨长度,髌韧带长度与髌骨长度的比值 | 第33页 |
2.2.3 髌内、外侧支持带长度 | 第33页 |
2.2.4 滑车沟角与测量的TT-TG距离关系的研究 | 第33-35页 |
2.2.5 髌韧带长度与髌骨长度比值(PLL/ PL)与测量的TT-TG距离关系 | 第35-36页 |
2.2.6 髌内、外侧支持带长度与测量的TT-TG距 离关系 | 第36-39页 |
2.3 讨论 | 第39-44页 |
2.3.1 股骨滑车沟角的分析及与TT-TG值的相关性 | 第39-40页 |
2.3.2 髌韧带长度与髌骨长度的比值与TT-TG的关系 | 第40-42页 |
2.3.3 髌内、外侧支持带长度与TT-TG的关系 | 第42-44页 |
2.4 小结 | 第44-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50-51页 |
综述 髌骨不稳定个体解剖危险因素的影像学研究 | 第51-63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个人简历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