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重力资料研究汶川地震震源区及周边介质密度分布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区域形变特征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重力测量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位错理论模型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4 密度反演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 本文主要创新 | 第17-18页 |
第二章 龙门山断裂带区域概况 | 第18-24页 |
2.1 区域构造背景 | 第18-19页 |
2.2 地震活动情况 | 第19-21页 |
2.3 地壳形变特征 | 第21-23页 |
2.3.1 GPS水平形变特征 | 第21-22页 |
2.3.2 InSAR形变特征 | 第22-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龙门山断裂区域重力场变化 | 第24-31页 |
3.1 重力资料获取 | 第24-25页 |
3.2 重力场变化特征 | 第25-29页 |
3.2.1 相邻两期的重力变化 | 第25-26页 |
3.2.2 较长时期重力变化 | 第26-27页 |
3.2.3 重力点值时序变化 | 第27-28页 |
3.2.4 龙门山断裂带两侧重力差异 | 第28-29页 |
3.3 重力变化与地震 | 第29-3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四章 汶川Ms8.0 地震同震效应模拟 | 第31-38页 |
4.1 概述 | 第31-32页 |
4.2 介质模型和滑动模型 | 第32-34页 |
4.3 同震效应模拟 | 第34-36页 |
4.4 分析与讨论 | 第3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五章 密度反演 | 第38-51页 |
5.1 引言 | 第38-39页 |
5.2 反演基本理论 | 第39-40页 |
5.3 变密度长方体模型 | 第40-41页 |
5.4 粒子群算法 | 第41-43页 |
5.5 重力异常的分离 | 第43-47页 |
5.6 密度分布特征 | 第47-50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