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介孔二氧化钛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及改性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9页
    1.1 引言第11-12页
    1.2 二氧化钛光催化技术的发展趋势第12页
    1.3 二氧化钛纳米材料第12-15页
        1.3.1 纳米材料第12-14页
        1.3.2 二氧化钛的结构和性质第14-15页
    1.4 二氧化钛的光催化机理第15-17页
    1.5 介孔材料及其合成机理第17-18页
        1.5.1 介孔材料的定义和结构特点第17页
        1.5.2 介孔材料的合成机理第17-18页
    1.6 介孔二氧化钛的合成方法第18-20页
        1.6.1 溶胶-凝胶法第18-19页
        1.6.2 EISA法第19页
        1.6.3 溶剂热法第19-20页
        1.6.4 微乳液法第20页
    1.7 二氧化钛的改性方法第20-24页
        1.7.1 复合半导体第20-21页
        1.7.2 染料光敏化第21页
        1.7.3 金属离子的掺杂第21页
        1.7.4 非金属元素的掺杂第21-22页
        1.7.5 贵金属沉积第22-24页
    1.8 二氧化钛在光催化方面的应用第24-25页
        1.8.1 有机污染物的光催化降解第24页
        1.8.2 无机污染物的处理第24页
        1.8.3 光催化杀菌第24-25页
        1.8.4 空气净化第25页
        1.8.5 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第25页
    1.9 物理性质表征第25-28页
        1.9.1 X-射线衍射(XRD)第25-26页
        1.9.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第26页
        1.9.3 透射电镜(TEM)第26页
        1.9.4 物理吸附仪第26-27页
        1.9.5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第27页
        1.9.6 荧光光谱(PL)第27-28页
    1.10 本论文的选题思路和研究内容第28-29页
第二章 介孔Ti O_2与Ag/TiO_2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第29-42页
    2.1 前言第29-30页
    2.2 实验第30-33页
        2.2.1 实验药品第30页
        2.2.2 实验仪器第30-31页
        2.2.3 实验步骤第31-33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33-41页
        2.3.1 银修饰介孔TiO_2的合成第33-34页
        2.3.2 X射线衍射光谱(XRD)第34-35页
        2.3.3 扫描电镜(SEM)第35-36页
        2.3.4 透射电镜(TEM)第36-37页
        2.3.5 EDS mapping第37页
        2.3.6 吸附等温线和孔径分布曲线(BET)第37-38页
        2.3.7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分析第38-39页
        2.3.8 荧光光谱分析第39页
        2.3.9 光催化活性测试第39-41页
    2.4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三章W掺杂TiO_2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第42-50页
    3.1 引言第42页
    3.2 实验第42-45页
        3.2.1 实验药品第42-43页
        3.2.2 实验仪器第43-44页
        3.2.3 实验步骤第44-45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45-48页
        3.3.1 EDS元素分析第45-47页
        3.3.2 X射线衍射光谱(XRD)第47页
        3.3.3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分析第47-48页
        3.3.4 光催化活性测试第48页
    3.4 本章小结第48-50页
第四章 Au/W-P25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第50-63页
    4.1 引言第50页
    4.2 实验第50-53页
        4.2.1 实验药品第50-51页
        4.2.2 实验仪器第51-52页
        4.2.3 实验步骤第52-53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53-61页
        4.3.1 X射线衍射光谱(XRD)第53页
        4.3.2 扫描电镜(SEM)第53-54页
        4.3.3 透射电镜(TEM)第54-56页
        4.3.4 吸附等温线和孔径分布曲线(BET)第56-57页
        4.3.5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分析第57-58页
        4.3.6 荧光光谱分析第58-59页
        4.3.7 光催化活性测试第59-61页
    4.4 本章小结第61-63页
第五章 结论第63-65页
参考文献第65-72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2-73页
致谢第73-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补肾健脾活血方对高糖环境下MC3T3-E1细胞成骨分化和凋亡的作用研究
下一篇:使用微载体生物反应器技术制备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的研究及其产品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