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0页 |
1 甲壳动物的蜕皮 | 第13-15页 |
1.1 蜕皮分类 | 第13页 |
1.2 蜕皮周期的划分 | 第13-14页 |
1.3 影响甲壳动物蜕皮的因素 | 第14-15页 |
2 甲壳动物蜕皮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2.1 E75、ECR、RXR基因 | 第15-16页 |
2.2 FAMeT | 第16-17页 |
3 免疫相关酶 | 第17-18页 |
3.1 PO | 第17页 |
3.2 SOD | 第17-18页 |
3.3 ACP、AKP | 第18页 |
4 脊尾白虾卵巢发育分期 | 第18页 |
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8-20页 |
第二章 脊尾白虾不同蜕皮分期蜕皮激素、几丁质酶及免疫酶的变化分析 | 第20-3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2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20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20-22页 |
1.2.1 两种蜕皮的区分 | 第20-21页 |
1.2.2 样品的采集及处理 | 第21页 |
1.2.3 样品的测定方法 | 第21-22页 |
1.2.3.1 PO、CHITINASE及MH浓度的测定方法 | 第21-22页 |
1.2.3.2 SOD、ACP、AKP的测定方法 | 第22页 |
1.2.4 数据分析 | 第2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2-27页 |
2.1 蜕皮激素(MH)浓度在不同蜕皮分期的变化 | 第22-23页 |
2.2 几丁质酶(CHITINASE)活力在不同蜕皮分期的变化 | 第23-24页 |
2.3 酚氧化酶(PO)活力在不同蜕皮分期的变化 | 第24-25页 |
2.4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在不同蜕皮分期的变化 | 第25页 |
2.5 酸性磷酸酶(ACP)活力在不同蜕皮分期的变化 | 第25-26页 |
2.6 碱性磷酸酶(AKP)活力在不同蜕皮分期的变化 | 第26-27页 |
3 讨论 | 第27-30页 |
第三章 脊尾白虾E75基因的克隆及其在不同蜕皮分期的表达分析 | 第30-4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6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30-31页 |
1.1.1 实验动物 | 第30页 |
1.1.2 实验试剂 | 第30-31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31-36页 |
1.2.1 样品处理 | 第31页 |
1.2.2 总RNA的提取和cDNA的合成 | 第31-32页 |
1.2.2.1 总RNA的提取 | 第31-32页 |
1.2.2.2 cDNA的合成 | 第32页 |
1.2.3 5’RACE和 3’RACE cDNA模板的合成 | 第32-33页 |
1.2.4 E75基因cDNA全长的克隆 | 第33-35页 |
1.2.5 E75基因的生物学分析 | 第35页 |
1.2.6 E75基因组织表达分析 | 第35-36页 |
1.3 数据处理 | 第3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2页 |
2.1 E75基因cDNA全长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36-38页 |
2.2 脊尾白虾E75基因同源性及系统进化树分析 | 第38-40页 |
2.3 脊尾白虾E75基因组织表达分布 | 第40-41页 |
2.4 脊尾白虾E75基因在不同蜕皮分期中的组织表达分析 | 第41-42页 |
3 讨论 | 第42-44页 |
第四章 四种蜕皮相关基因在脊尾白虾不同蜕皮分期的表达分析 | 第44-5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6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44-45页 |
1.1.1 实验动物 | 第44页 |
1.1.2 实验试剂 | 第44-45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45-46页 |
1.2.1 两种蜕皮的区分及样品的处理 | 第45页 |
1.2.2 总RNA的提取和cDNA的合成 | 第45页 |
1.2.3 引物的设计 | 第45-46页 |
1.2.4 RXR、ECR、E75、FAMeT基因在不同蜕皮分期的表达规律 | 第46页 |
1.2.5 数据处理 | 第4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6-49页 |
2.2 EcECR基因在不同蜕皮分期的表达情况 | 第47-48页 |
2.3 EcE75基因在不同蜕皮分期的表达情况 | 第48-49页 |
2.4 EcFAMeT基因在不同蜕皮分期的表达情况 | 第49页 |
3 讨论 | 第49-51页 |
结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3页 |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