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1-13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3-3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20页 |
1.1.1 我国供暖用能现状 | 第13-15页 |
1.1.2 工业能耗与余热利用现状 | 第15-17页 |
1.1.3 低品位工业余热的界定 | 第17-18页 |
1.1.4 低品位工业余热的特点 | 第18-20页 |
1.2 低品位工业余热供暖系统的发展 | 第20-22页 |
1.2.1 低品位工业余热集中供暖系统的适宜性 | 第20页 |
1.2.2 国外发展概况 | 第20-21页 |
1.2.3 国内发展概况 | 第21-22页 |
1.2.4 低品位工业余热供暖系统发展现状小结 | 第22页 |
1.3 低品位工业余热集中供暖系统关键问题 | 第22-23页 |
1.4 关键问题的已有研究综述 | 第23-34页 |
1.4.1 低品位工业余热信息统计 | 第23-25页 |
1.4.2 余热采集 | 第25-30页 |
1.4.3 余热整合与输配 | 第30-32页 |
1.4.4 系统运行调节 | 第32-33页 |
1.4.5 既有研究小结 | 第33-34页 |
1.5 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目标、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 第34-38页 |
1.5.1 本文研究的意义 | 第34-35页 |
1.5.2 本文研究目标 | 第35-36页 |
1.5.3 本文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第36-37页 |
1.5.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37-38页 |
第2章 低品位工业余热供暖过程的本质 | 第38-47页 |
2.1 基于火积分析理论的低品位工业余热供暖过程分析 | 第38-40页 |
2.1.1 低品位工业余热供暖过程的T-Q图与 火积耗散 | 第38-40页 |
2.1.2 低品位工业余热供暖过程的目标 | 第40页 |
2.2 基于火积分析理论对低品位工业余热供暖关键问题的再解读 | 第40-41页 |
2.3 低品位工业余热采集、整合与输配过程中的不完善与火积耗散 | 第41-45页 |
2.3.1 采集、整合与输配过程的 火积耗散拆分 | 第41-42页 |
2.3.2 采集、整合过程的不完善度定义 | 第42-44页 |
2.3.3 余热热源的等效热源(理想热源) | 第44-45页 |
2.4 减少不完善度与改变火积耗散分配的方法 | 第45-4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3章 低品位工业余热信息的统计 | 第47-73页 |
3.1 分层级的低品位工业余热信息统计的目标 | 第47-48页 |
3.2 与统计目标相适应的低品位工业余热统计方法 | 第48-49页 |
3.3 第一层级目标的统计方法与北方地区低品位余热量统计结果 | 第49-53页 |
3.3.1 第一层级目标的统计方法 | 第49-51页 |
3.3.2 我国北方地区低品位工业余热量 | 第51-53页 |
3.4 第二层级目标的统计方法与北方重点工业省市的低品位余热量统计结果 | 第53-72页 |
3.4.1 典型高能耗工业部门的低品位余热资源分析 | 第54-67页 |
3.4.2 北方重点工业省市低品位工业余热量 | 第67-7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4章 低品位工业余热工程调研 | 第73-82页 |
4.1 第三层级目标的统计方法 | 第73-75页 |
4.2 赤峰铜厂余热调研 | 第75-78页 |
4.2.1 赤峰铜厂基本信息 | 第75页 |
4.2.2 赤峰铜厂余热概述 | 第75-77页 |
4.2.3 赤峰铜厂余热统计结果 | 第77-78页 |
4.3 迁西钢厂余热调研 | 第78-81页 |
4.3.1 迁西钢厂基本信息 | 第78-80页 |
4.3.2 迁西钢厂余热概述 | 第80-81页 |
4.3.3 迁西钢厂余热统计结果 | 第8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5章 低品位工业余热采集 | 第82-96页 |
5.1 低品位工业余热的分类系统和分类方式 | 第82-88页 |
5.1.1 按热源介质的物质状态分类 | 第83页 |
5.1.2 按热源放热过程的特性分类 | 第83-84页 |
5.1.3 按热源介质在生产工艺中的阶段分类 | 第84页 |
5.1.4 常见的低品位工业余热 | 第84-88页 |
5.2 不同类别余热采集过程的特点、问题与解决方向 | 第88-91页 |
5.2.1 烟气 /空气 | 第88页 |
5.2.2 水 | 第88页 |
5.2.3 蒸汽 | 第88-89页 |
5.2.4 固体产品 | 第89页 |
5.2.5 酸 /油 | 第89页 |
5.2.6 壁面 /辐射 | 第89页 |
5.2.7 中间环节 /末端环节 | 第89-91页 |
5.3 低品位工业余热采集过程中的共性突出问题与技术难点 | 第91-92页 |
5.3.1 共性问题 1:腐蚀性、磨损性和堵塞性 | 第91-92页 |
5.3.2 共性问题 2:热量损失和品位损失 | 第92页 |
5.4 典型低品位工业余热采集方法与技术应用案例 | 第92-94页 |
5.4.1 一种利用多级热管锅炉的烟气余热采集系统 | 第92-93页 |
5.4.2 一种采用非接触式换热的冲渣水余热梯级取热系统 | 第93-9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第6章 余热整合与输配 | 第96-132页 |
6.1 余热整合问题的实质与目标 | 第96-98页 |
6.1.1 整合的实质 | 第96页 |
6.1.2 减少火积耗散与提高供水温度的等价性 | 第96-97页 |
6.1.3 整合的目标 | 第97-98页 |
6.2 夹点优化法 | 第98-100页 |
6.2.1 热复合曲线的合成 | 第98-99页 |
6.2.2 夹点确定 | 第99-100页 |
6.3 夹点优化法的不足与热源不完善度的改善 | 第100-110页 |
6.3.1 热源不完善对最高供水温度的制约 | 第100-101页 |
6.3.2 热源不完善度的改善方法 1:合理“弃热” | 第101-104页 |
6.3.3 热源不完善度的改善方法 2:吸收式热泵 | 第104-108页 |
6.3.4 热源不完善度的改善方法 3:电热泵 | 第108-110页 |
6.4 余热整合方法的案例描述 | 第110-119页 |
6.4.1 问题描述 | 第110页 |
6.4.2 情形 1 | 第110-111页 |
6.4.3 情形 2 | 第111-112页 |
6.4.4 情形 3 | 第112-115页 |
6.4.5 情形 4 | 第115-119页 |
6.5 余热输配问题的实质与目标 | 第119-130页 |
6.5.1 输配的实质 | 第119-120页 |
6.5.2 对热网一次侧回水温度影响的评价方法与指标 | 第120-121页 |
6.5.3 降低一次侧回水温度的意义 | 第121-122页 |
6.5.4 降低一次侧回水温度的技术及其对供暖系统产生的作用 | 第122-130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30-132页 |
第7章 系统运行调节 | 第132-137页 |
7.1 低品位工业余热供暖系统调节的实质 | 第132-134页 |
7.1.1 工业生产与集中供暖的特点与关系 | 第132-133页 |
7.1.2 工业余热与常规供暖热源的比较 | 第133-134页 |
7.1.3 调节问题的实质 | 第134页 |
7.2 低品位工业余热供暖系统调节的要求与方法 | 第134-136页 |
7.2.1 低品位工业余热在供暖系统中的地位 | 第134-136页 |
7.2.2 低品位工业余热供暖系统调节的方法 | 第136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136-137页 |
第8章 工程案例 | 第137-149页 |
8.1 工程概况 | 第137-140页 |
8.1.1 工程所在地概况及供暖现状 | 第137-138页 |
8.1.2 工程项目进度总览 | 第138-140页 |
8.2 示范工程整体设计 | 第140-143页 |
8.3 示范工程运行效果测试 | 第143-146页 |
8.3.1 铜厂内吸收式热泵运行情况 | 第143-144页 |
8.3.2 工业余热取热系统运行情况 | 第144-145页 |
8.3.3 末端用户室温 | 第145-146页 |
8.4 示范工程综合效益 | 第146-148页 |
8.4.1 社会效益 | 第146页 |
8.4.2 经济效益 | 第146-147页 |
8.4.3 环境效益 | 第147-148页 |
8.5 本章小结 | 第148-149页 |
第9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49-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152-159页 |
致谢 | 第159-161页 |
附录A 典型高耗能工业部门低品位余热资源分析 | 第161-170页 |
A.1 典型水泥厂(非金属制造)余热资源分析 | 第161-166页 |
A.2 典型铜厂(有色金属冶炼)余热资源分析 | 第166-170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70-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