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现状分析 | 第10-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2-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3 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第2章 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相关理论 | 第14-21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2.1.1 民营企业 | 第14-15页 |
2.1.2 企业转型升级的内涵 | 第15-16页 |
2.2 西方经济学转型升级相关理论 | 第16-18页 |
2.2.1 交易费用理论 | 第16-17页 |
2.2.2 产权理论 | 第17页 |
2.2.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第17-18页 |
2.3 马克思主义转型升级相关理论 | 第18-21页 |
2.3.1 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 | 第18-19页 |
2.3.2 马克思、列宁“资本输出”理论 | 第19-20页 |
2.3.3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 | 第20-21页 |
第3章 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1-39页 |
3.1 民营企业发展变迁 | 第21-31页 |
3.1.1 复兴时期:(1978-1981年) | 第21-22页 |
3.1.2 成长时期:(1982-1986年) | 第22-23页 |
3.1.3 探索时期:(1987-1991年) | 第23-24页 |
3.1.4 快速发展时期:(1992-2005年) | 第24-28页 |
3.1.5 转型升级时期:(2005 年至今) | 第28-31页 |
3.2 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现状 | 第31-33页 |
3.2.1 历史背景 | 第31-33页 |
3.2.2 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现状 | 第33页 |
3.3 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存在问题 | 第33-39页 |
3.3.1 产权制度问题 | 第33-35页 |
3.3.2 技术创新问题 | 第35页 |
3.3.3 品牌发展问题 | 第35-36页 |
3.3.4 融资问题 | 第36-37页 |
3.3.5 制度政策问题 | 第37-39页 |
第4章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9-49页 |
4.1 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 | 第39-44页 |
4.1.1 内部因素 | 第39-41页 |
4.1.2 外部因素 | 第41-44页 |
4.2 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分析 | 第44-49页 |
4.2.1 评价因素 | 第44页 |
4.2.2 因素分析 | 第44-49页 |
第5章 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设计及选择 | 第49-55页 |
5.1 路径设计一:产业转型升级 | 第49-50页 |
5.1.1 产业转型升级路径内容 | 第49页 |
5.1.2 优势和劣势 | 第49-50页 |
5.1.3 适用的企业和环境 | 第50页 |
5.1.4 对产业转型升级路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0页 |
5.2 路径设计二:产品转型升级 | 第50-51页 |
5.2.1 产品转型升级路径内容 | 第50页 |
5.2.2 优势和劣势 | 第50-51页 |
5.2.3 适用的企业和环境 | 第51页 |
5.2.4 对产品转型升级路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1页 |
5.3 路径设计三:企业体制结构转型升级 | 第51-52页 |
5.3.1 企业体制结构转型升级路径内容 | 第51页 |
5.3.2 优势和劣势 | 第51-52页 |
5.3.3 适用的企业和环境 | 第52页 |
5.3.4 对企业体制结构转型升级路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2页 |
5.4 路径设计四:商业模式转型升级 | 第52-53页 |
5.4.1 商业模式转型升级路径内容 | 第52-53页 |
5.4.2 优势和劣势 | 第53页 |
5.4.3 适用的企业和环境 | 第53页 |
5.4.4 对商业模式转型升级路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3页 |
5.5 路径设计五:管理模式转型升级 | 第53-55页 |
5.5.1 管理模式转型升级路径内容 | 第53-54页 |
5.5.2 优势和劣势 | 第54页 |
5.5.3 适用的企业和环境 | 第54页 |
5.5.4 对管理模式转型升级路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4-55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5-57页 |
6.1 总结 | 第55-56页 |
6.2 进一步研究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附录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作者简介 | 第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