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隧道上方挖方近接施工影响及对策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理论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工程实例 | 第14-15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2章 既有隧道上方挖方模型试验 | 第17-41页 |
2.1 模型试验理论及设计 | 第17-27页 |
2.1.1 相似原理 | 第17-19页 |
2.1.2 相似比的确定 | 第19-20页 |
2.1.3 试验模型箱 | 第20-21页 |
2.1.4 试验材料设计 | 第21-23页 |
2.1.5 量测设备及测点布置 | 第23-26页 |
2.1.6 试验工况 | 第26页 |
2.1.7 试验过程 | 第26-27页 |
2.2 模型试验数据分析 | 第27-40页 |
2.2.1 结构位移分析 | 第27-29页 |
2.2.2 围岩压力分析 | 第29-31页 |
2.2.3 结构内力分析 | 第31-36页 |
2.2.4 结构应力增量分析 | 第36-37页 |
2.2.5 不同初始埋深影响分析 | 第37-4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3章 对既有隧道上方挖方进行数值模拟分析 | 第41-65页 |
3.1 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 第41-43页 |
3.1.1 数值模拟模型 | 第41-42页 |
3.1.2 模型材料参数 | 第42页 |
3.1.3 数值模拟工况 | 第42-43页 |
3.2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 第43-64页 |
3.2.0 隧道应力增量云图 | 第43-50页 |
3.2.1 塑性区分析 | 第50-52页 |
3.2.2 结构位移分析 | 第52-54页 |
3.2.3 围岩压力分析 | 第54-56页 |
3.2.4 结构内力分析 | 第56-59页 |
3.2.5 结构应力增量分析 | 第59-60页 |
3.2.6 不同初始埋深影响分析 | 第60-6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4章 影响分区和施工对策研究 | 第65-78页 |
4.1 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对比分析 | 第65-67页 |
4.1.1 位移值对比分析 | 第65页 |
4.1.2 围岩压力对比分析 | 第65-66页 |
4.1.3 结构内力对比分析 | 第66-67页 |
4.1.4 应力增量对比分析 | 第67页 |
4.2 既有隧道上方挖方主要影响因素 | 第67-68页 |
4.2.1 围岩级别 | 第67页 |
4.2.2 既有隧道健全度 | 第67-68页 |
4.2.3 既有隧道初始埋深 | 第68页 |
4.2.4 挖方工程单次开挖深度 | 第68页 |
4.3 影响分区 | 第68-73页 |
4.3.1 影响分区标准 | 第69页 |
4.3.2 影响分区划分 | 第69-73页 |
4.4 挖方工程中减小对既有隧道影响施工对策 | 第73-77页 |
4.4.1 既有隧道对策 | 第74-75页 |
4.4.2 新建工程对策 | 第75-76页 |
4.4.3 中间地层对策 | 第76-7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5章 工程实例分析 | 第78-90页 |
5.1 工程概况 | 第78-81页 |
5.1.1 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概况 | 第78页 |
5.1.2 隧道工程概况 | 第78-81页 |
5.2 施工方案及工况 | 第81-83页 |
5.2.1 确定影响范围 | 第81-82页 |
5.2.2 既有隧道安全状态评估 | 第82-83页 |
5.2.3 施工对策 | 第83页 |
5.2.4 施工工序 | 第83页 |
5.3 监测方案 | 第83-87页 |
5.3.1 监测项目及目的 | 第84页 |
5.3.2 监测仪器和测点布置 | 第84-87页 |
5.4 监测数据分析 | 第87-89页 |
5.4.1 水平收敛 | 第87页 |
5.4.2 轨道沉降 | 第87-88页 |
5.4.3 结构应力 | 第88-8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结论和展望 | 第90-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和发表论文情况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