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6页 |
1.1 引言 | 第13页 |
1.2 高熵合金及其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 第13-26页 |
1.2.1 高熵合金 | 第14-25页 |
1.2.2 高熵合金基复合材料 | 第25-26页 |
1.3 纳米/超细晶高熵合金及其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 第26-33页 |
1.3.1 制备方法 | 第26-27页 |
1.3.2 合金化行为 | 第27-29页 |
1.3.3 相变、微观组织与性能 | 第29-33页 |
1.3.4 CoNiFeAlTi系高熵合金及其复合材料 | 第33页 |
1.4 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33-36页 |
1.4.1 研究意义 | 第33-35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35页 |
1.4.3 课题来源 | 第35-36页 |
第二章 CoNiFeAlTi系高熵合金的微观组织、相形成与强化机制 | 第36-73页 |
2.1 前言 | 第36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6-40页 |
2.2.1 高熵合金粉末的制备 | 第36-37页 |
2.2.2 块体高熵合金的制备 | 第37-38页 |
2.2.3 物相与微观组织分析及性能测试 | 第38-40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0-70页 |
2.3.1 四种多场耦合制备的高强度高熵合金 | 第40-42页 |
2.3.2 CoNiFeAl_(0.4)Ti_(0.6)高熵合金的合金化行为 | 第42-50页 |
2.3.3 块体CoNiFeAl_(0.4)Ti_(0.6)高熵合金的相组成与微观组织 | 第50-63页 |
2.3.4 块体CoNiFeAl_(0.4)Ti_(0.6)高熵合金的相形成机制 | 第63-65页 |
2.3.5 块体CoNiFeAl_(0.4)Ti_(0.6)高熵合金的力学性能与强化机制 | 第65-7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70-73页 |
第三章 熵值对CoNiFeAlTi系高熵合金相组成、微观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 第73-96页 |
3.1 前言 | 第73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7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3-94页 |
3.3.1 熵值对机械合金化行为的影响 | 第73-76页 |
3.3.2 熵值对块体合金的相组成与微观组织的影响 | 第76-92页 |
3.3.3 熵值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92-9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第四章 单相纳米晶CoNiFeAlTi系高熵合金的设计、相形成与强化机制 | 第96-123页 |
4.1 前言 | 第96页 |
4.2 单相FCC结构高熵合金的成分设计 | 第96-98页 |
4.3 实验部分 | 第98-99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99-122页 |
4.4.1 CoNiFeAl_(0.4)Ti_(0.6)Cu_(0.5)高熵合金的相组成与微观组织 | 第99-104页 |
4.4.2 单相纳米晶Co_(25)Ni_(25)Fe_(25)Al_(7.5)Cu_(17.5)高熵合金的相组成与微观组织 | 第104-113页 |
4.4.3 单相纳米晶Co_(25)Ni_(25)Fe_(25)Al_(7.5)Cu_(17.5)高熵合金的力学性能 | 第113-115页 |
4.4.4 单相纳米晶Co_(25)Ni_(25)Fe_(25)Al_(7.5)Cu_(17.5)高熵合金的相形成机制 | 第115-119页 |
4.4.5 单相纳米晶Co_(25)Ni_(25)Fe_(25)Al_(7.5)Cu_(17.5)高熵合金的强化机制 | 第119-12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22-123页 |
第五章 CoNiFeAlTi系高熵合金基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相形成与强化机制 | 第123-143页 |
5.1 前言 | 第123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23-125页 |
5.2.1 实验方案 | 第123-124页 |
5.2.2 高熵合金基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与测试 | 第124-125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25-142页 |
5.3.1 TiC/CoNiFeAl_(0.4)Ti_(0.6)高熵合金基复合材料的相组成与微观组织 | 第125-135页 |
5.3.2 TiC/CoNiFeAl_(0.4)Ti_(0.6)高熵合金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 第135-137页 |
5.3.3 TiC/CoNiFeAl_(0.4)Ti_(0.6)高熵合金基复合材料的相形成机制 | 第137-139页 |
5.3.4 TiC/CoNiFeAl_(0.4)Ti_(0.6)高熵合金基复合材料块体的强化机制 | 第139-14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42-143页 |
结论 | 第143-147页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第143-145页 |
二、创新点 | 第145页 |
三、后续工作的建议 | 第145-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6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67-170页 |
致谢 | 第170-171页 |
附件 | 第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