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中原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55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6页
        1.1.1 缘起:传统村落的消亡与转型第13-14页
        1.1.2 河南发展:一部乡村破坏史第14-15页
        1.1.3 传统村落:人地关系的重要载体第15页
        1.1.4 研究的意义第15-16页
    1.2 概念界定第16-20页
        1.2.1 传统村落第16-18页
        1.2.2 地域分区第18页
        1.2.3 空间形态第18-19页
        1.2.4 中原地区第19-20页
    1.3 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第20-24页
        1.3.1 地域范围的界定第20页
        1.3.2 研究对象的界定第20-22页
        1.3.3 河南传统村落分布与生存现状第22-24页
    1.4 相关文献综述第24-32页
        1.4.1 关于研究对象的综述第24-26页
        1.4.2 关于研究方法的综述第26-29页
        1.4.3 关于研究内容的综述第29-32页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32-35页
        1.5.1 研究内容第32-33页
        1.5.2 研究方法第33-35页
    1.6 中原地区传统村落研究的框架第35-53页
        1.6.1 传统村落特色及空间状况调查方法第36-37页
        1.6.2 传统村落的形态研究第37-44页
        1.6.3 传统村落的空间分析第44-53页
    1.7 论文框架第53-55页
第二章 中原地区传统村落地域分区第55-72页
    2.1 传统村落的地域分区方法第55-59页
        2.1.1 主导因素影响论第55-57页
        2.1.2 地域分区边界第57-58页
        2.1.3 河南已有的地域分区第58-59页
    2.2 中原地区传统村落地域分区结果第59-71页
        2.2.1 自然因素影响下的传统村落地域分区第60-62页
        2.2.2 社会文化因素影响下的传统村落地域分区第62-67页
        2.2.3 经济及其它因素对村落地域分区的影响第67-68页
        2.2.4 地域综合分区第68-71页
    2.3 地域分区特点第71页
    2.4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三章 豫南天中文化区第72-106页
    3.1 豫南:山水格局,南北过渡第72-76页
        3.1.1 山水格局第72-73页
        3.1.2 南北过渡第73-74页
        3.1.3 区域传统村落分布概况第74-76页
    3.2“边缘化”的豫南传统村落营建第76-89页
        3.2.1 依山亲水沿官道的村落选址原则第76-78页
        3.2.2 豫南村落选址类型归纳第78-83页
        3.2.3 村落中心与边界第83-87页
        3.2.4 村落整体形态分类第87-89页
    3.3 传统村落空间特征分析第89-100页
        3.3.1 豫南传统村落空间要素构成第89-91页
        3.3.2 豫南传统村落空间结构第91-95页
        3.3.3 豫南传统村落地域特征第95-100页
    3.4 宅院分类第100-104页
    3.5 本章小结第104-106页
第四章 豫西河洛文化区第106-154页
    4.1 豫西:黄土塬上,河洛文化第106-110页
        4.1.1 以塬为主导的地形地貌第106-107页
        4.1.2 河流水系第107页
        4.1.3 礼制与河洛文化第107-109页
        4.1.4 区域传统村落分布概括第109-110页
    4.2 豫西传统村落形态分析第110-130页
        4.2.1 村落选址原则第110-112页
        4.2.2 豫西村落选址类型归纳第112-121页
        4.2.3 村落中心与边界第121-125页
        4.2.4 村落整体形态分类第125-130页
    4.3 豫西传统村落空间结构第130-140页
        4.3.1 豫西传统村落空间要素第130-133页
        4.3.2 分散类型村落的空间结构第133-134页
        4.3.3 聚集类型村落的空间结构第134-140页
    4.4 豫西传统村落的地域特征第140-143页
        4.4.1“塬”限定下的村落类型与村落空间第140-141页
        4.4.2 逐渐弱化的礼制控制第141-143页
    4.5 宅院分类第143-152页
        4.5.1 院落特征第143-145页
        4.5.2 院落分类第145-152页
    4.6 本章小结第152-154页
第五章 豫西南楚文化区第154-184页
    5.1 豫西南:南阳盆地,自成体系第154-158页
        5.1.1 封闭的地域第154页
        5.1.2 开放的文化交流第154-156页
        5.1.3 区域传统村落分布特征第156-158页
    5.2 传统村落形态分析第158-168页
        5.2.1 村落选址原则第158页
        5.2.2 豫西南村落选址类型归纳第158-162页
        5.2.3 村落中心与边界第162-166页
        5.2.4 村落整体形态分类第166-168页
    5.3 传统村落空间特征第168-176页
        5.3.1 豫西南传统村落空间要素构成第168-170页
        5.3.2 豫西南传统村落空间结构第170-176页
    5.4 豫西南传统村落地域特征第176-178页
        5.4.1 重商轻农第176-177页
        5.4.2 根植地域第177-178页
    5.5 宅院分类第178-183页
        5.5.1 宅院特征第178-179页
        5.5.2 宅院分类第179-183页
    5.6 本章小结第183-184页
第六章 豫北河内文化区第184-231页
    6.1 豫北:内部差异,乡绅力量第184-188页
        6.1.1 地域差异第184-186页
        6.1.2 乡绅:村落建设的中坚力量第186-187页
        6.1.3 区域传统村落分布概况第187-188页
    6.2 传统村落形态分析第188-207页
        6.2.1 村落选址原则第188-190页
        6.2.2 豫北村落选址类型归纳第190-198页
        6.2.3 村落中心与边界第198-203页
        6.2.4 村落整体形态分类第203-207页
    6.3 传统村落空间特征第207-217页
        6.3.1 豫北传统村落空间要素构成第207-210页
        6.3.3 豫北传统村落空间结构第210-217页
    6.4 豫北传统村落地域特征第217-223页
        6.4.1 村落地域分化第217-218页
        6.4.2 乡绅主导下平原村落建设第218-221页
        6.4.3 山区村落空间立体化第221-223页
    6.5 宅院分类第223-229页
        6.5.1 宅院特征第223页
        6.5.2 宅院分类第223-229页
    6.6 本章小结第229-231页
第七章 豫中嵩岳文化区第231-273页
    7.1 豫中地区:环嵩山带,中原地域文化第231-234页
        7.1.1 环嵩山地域带第231页
        7.1.2 嵩岳文化为主导的中原地域文化第231-232页
        7.1.3 区域传统村落分布概况第232-234页
    7.2 传统村落形态分析第234-251页
        7.2.1 村落选址原则第234-235页
        7.2.2 豫中村落选址类型归纳第235-242页
        7.2.3 村落中心与边界第242-248页
        7.2.4 村落整体形态分类第248-251页
    7.3 传统村落空间特征第251-260页
        7.3.1 豫中传统村落空间要素构成第251-255页
        7.3.2 豫中传统村落空间结构第255-260页
    7.4 豫中传统村落地域特征第260-265页
        7.4.1 以防御为主导思想的村落空间体系第260-261页
        7.4.2 豫中村落门式空间的强化与延伸第261-265页
    7.5 宅院分类第265-272页
        7.5.1 宅院特征第265页
        7.5.2 宅院分类第265-272页
    7.6 本章小结第272-273页
第八章 中原地区传统村落地域间的共性与个性第273-306页
    8.1 传统村落地域特色调查总结第273-282页
        8.1.1 传统村落的特色集中体现第273-277页
        8.1.2 传统村落百姓生活空间调查第277-279页
        8.1.3 传统村落特色空间感知第279-282页
    8.2 传统村落地域分区之间的共性表现第282-297页
        8.2.1 尊重自然,因势利导的村落选址第282-288页
        8.2.2 形式灵活,结构稳定的村落空间第288-293页
        8.2.3 应对环境,追根溯本的村落功能第293-297页
    8.3 传统村落地域分区之间的个性体现第297-305页
        8.3.1 村落形态:人地关系的体现第297-303页
        8.3.2 村落空间:人地关系互动的载体第303-305页
    8.4 本章小结第305-306页
结论第306-311页
参考文献第311-324页
    中文著作第311-314页
    中文译著及外文资料第314-317页
    学位论文第317-318页
    学术期刊第318-321页
    古籍文献第321-32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324-325页
致谢第325-327页
附件第327页

论文共32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问题与对策--基于对顺德钢贸信贷危机的反思分析
下一篇:基于社会影响力的推荐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