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贸易经济论文--国内贸易经济论文--服务业论文

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要素密集度研究及国际经验借鉴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9-21页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第9-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1-12页
        1.2.1 生产性服务业第11页
        1.2.2 要素密集度第11-12页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第12-17页
        1.3.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第12-15页
        1.3.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第15-17页
        1.3.3 文献评述第17页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创新第17-21页
        1.4.1 研究内容与各章节分配第17-18页
        1.4.2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8-19页
        1.4.3 研究的创新第19-21页
第2章 相关理论分析第21-29页
    2.1 关于已有的生产性服务业分类第21-22页
    2.2 关于要素密集度理论第22-23页
        2.2.1 古典理论与模型第22页
        2.2.2 衍生的理论与模型第22-23页
        2.2.3 要素密集度的应用第23页
    2.3 关于索罗模型第23-24页
        2.3.1 索罗模型概述第23-24页
        2.3.2 基于索罗模型在研究中的约束条件第24页
    2.4 关于生产率分析方法第24-26页
        2.4.1 OECD国家常用的生产率测算方法第24页
        2.4.2 国内常用的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方法第24-25页
        2.4.3 本文应用的生产率统计与测算方法第25-26页
    2.5 关于本文依据的理论与提出的实证方法第26页
    2.6 本章小结第26-29页
第3章 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产业与要素投入现状研究第29-37页
    3.1 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增长现状第29-30页
    3.2 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结构第30-31页
    3.3 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资本投入第31-33页
    3.4 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劳动投入第33-34页
    3.5 本章小结第34-37页
第4章 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要素密集度的实证与定性研究第37-47页
    4.1 对于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要素密集度的预测第37页
    4.2 对于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要素密集度的检验第37-40页
        4.2.1 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各要素弹性与全要素生产率测度第37-39页
        4.2.2 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各要素密集度的表现第39-40页
    4.3 对于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要素投入效率研究第40-42页
        4.3.1 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要素弹性与要素密集度对比研究第40-41页
        4.3.2 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技术密集的实际表现与客观存在第41-42页
    4.4 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现阶段产业发展的定性研究第42-43页
    4.5 对于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技术密集与资本、劳动的关联性研究第43-44页
    4.6 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发展特点的定性研究第44-45页
    4.7 本章小结第45-47页
第5章 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国际比较研究第47-55页
    5.1 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国际比较对象选择第47页
    5.2 对于北京市与东京都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现状的对比研究第47-49页
    5.3 对于北京市与东京都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类型的对比研究第49-52页
        5.3.1 东京都生产性服务业要素密集度与产业类型研究第49-52页
        5.3.2 北京市与东京都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类型对比研究第52页
    5.4 北京市与东京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差距与经验借鉴第52-53页
    5.5 本章小结第53-55页
第6章 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要素投入建议第55-61页
    6.1 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类型与要素投入第55-56页
    6.2 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要素投入建议第56-58页
        6.2.1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第56-57页
        6.2.2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第57页
        6.2.3 批发与零售业第57页
        6.2.4 金融业第57-58页
        6.2.5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第58页
        6.2.6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第58页
    6.3 本章小结第58-61页
结论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6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7-69页
致谢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拉链布边缺陷的图像检测方法研究
下一篇:欧盟后京都议定书时代碳期货定价模型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