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的研究动态 | 第11-13页 |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3-14页 |
1.4.1 研究的思路 | 第13页 |
1.4.2 研究的方法 | 第13-14页 |
1.5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大学生村官相关理论概述 | 第15-17页 |
2.1 村官及大学生村官的概念界定 | 第15页 |
2.2 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相关理论 | 第15-17页 |
2.2.1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 第15-16页 |
2.2.2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 第16页 |
2.2.3 职业规划理论 | 第16-17页 |
第三章 渭城区大学生村官工作现状的调研分析 | 第17-30页 |
3.1 渭城区的区情及大学生村官计划概况 | 第17页 |
3.2 对渭城区大学生村官的调查 | 第17-18页 |
3.2.1 问卷设计 | 第17页 |
3.2.2 样本结构 | 第17-18页 |
3.3 大学生村官调查信息分析 | 第18-26页 |
3.3.1 个人基本信息分析 | 第18页 |
3.3.2 大学生村官工作现状及期望 | 第18-26页 |
3.4 大学生村官发挥的积极作用 | 第26-30页 |
3.4.1 优化基层干部队伍结构,提升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 | 第26-27页 |
3.4.2 帮助群众增收致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 第27-28页 |
3.4.3 协助农村基础建设,改善村容村貌 | 第28页 |
3.4.4 法律政策宣传和文化教育、村风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 第28-30页 |
第四章 大学生村官面临的困难及成因 | 第30-38页 |
4.1 大学生村官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 第30-34页 |
4.1.1 村官身份特殊、动机复杂 | 第30页 |
4.1.2 薪酬待遇微薄 | 第30-31页 |
4.1.3 与所在村融合困难 | 第31-33页 |
4.1.4 专业与所需人才不对 | 第33页 |
4.1.5 未来发展的困境 | 第33-34页 |
4.2 大学生村官工作困境的成因 | 第34-38页 |
4.2.1 相关法规政策不健全,选拔机制单一 | 第34页 |
4.2.2 引导宣传不足,社会公众不认可 | 第34-35页 |
4.2.3 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帮扶措施不到位 | 第35-36页 |
4.2.4 期满就业政策不完善 ,成长机制未构建 | 第36-37页 |
4.2.5 部分大学生村官自身存在不足 | 第37-38页 |
第五章 改善大学生村官工作实施效果的对策建议 | 第38-47页 |
5.1 建立和健全大学生村官政策的长效机制 | 第38-43页 |
5.1.1 健全法律法规,实现角色合法化 | 第38页 |
5.1.2 健全招聘选拔机制 | 第38-39页 |
5.1.3 完善薪酬保障体系 | 第39-40页 |
5.1.4 完善培训帮扶机制 | 第40页 |
5.1.5 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 第40-41页 |
5.1.6 完善有序的流动机制 | 第41-43页 |
5.2 优化大学生村官成长条件 | 第43-45页 |
5.2.1 形成正确舆论导向 | 第43-44页 |
5.2.2 科学分配适宜岗位 | 第44-45页 |
5.2.3 加大组织关爱力度 | 第45页 |
5.3 强化大学生村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升工作能力 | 第45-47页 |
5.3.1 调整心态,努力完成角色转换 | 第45-46页 |
5.3.2 提升能力,为服务农村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附录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作者简介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