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3-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3 优化途径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2章 多目标优化的理论与应用 | 第15-21页 |
2.1 多目标优化理论 | 第15-17页 |
2.1.1 目标函数 | 第16页 |
2.1.2 决策变量 | 第16页 |
2.1.3 约束条件 | 第16-17页 |
2.2 多目标优化解及求解方法 | 第17-18页 |
2.2.1 Pareto解 | 第17页 |
2.2.2 求解方法 | 第17-18页 |
2.3 多目标优化在环境工程中应用 | 第18-21页 |
第3章 活性污泥数学模型概述 | 第21-35页 |
3.1 活性污泥数学模型的发展 | 第21-25页 |
3.1.1 活性污泥1号模型ASM1 | 第22-23页 |
3.1.2 活性污泥2号模型ASM2 | 第23-24页 |
3.1.3 活性污泥2D模型ASM2D | 第24-25页 |
3.1.4 活性污泥3号模型ASM3 | 第25页 |
3.2 模型中进水COD组分划分理论和研究现状 | 第25-31页 |
3.2.1 易生物降解物质S_S的测定 | 第26-29页 |
3.2.2 发酵产物S_A的测定 | 第29-30页 |
3.2.3 可发酵易生物降解有机物S_F的测定 | 第30页 |
3.2.4 溶解惰性有机物S_I的测定 | 第30页 |
3.2.5 慢速可生物降解有机物X_S的测定 | 第30页 |
3.2.6 异养菌XH的测定 | 第30页 |
3.2.7 惰性不可生物降解有机物X_I的测定 | 第30-31页 |
3.3 模型校正研究现状 | 第31-33页 |
3.3.1 模型校正指南 | 第31页 |
3.3.2 模型校正方法 | 第31-33页 |
3.4 活性污泥数学模型的应用 | 第33-35页 |
3.4.1 活性污泥工艺研究 | 第33页 |
3.4.2 活性污泥工艺设计 | 第33-34页 |
3.4.3 活性污泥工艺优化 | 第34-35页 |
第4章 活性污泥工艺数学模型的建立与校正 | 第35-67页 |
4.1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35-39页 |
4.1.1 生化反应池 | 第35-36页 |
4.1.2 沉淀池 | 第36-38页 |
4.1.3 生化反应池模型与沉淀池模型的耦合 | 第38-39页 |
4.1.4 对反应动力学模型及沉淀池模型的选择概述 | 第39页 |
4.2 仿真平台及模型编程 | 第39页 |
4.3 过程控制模型 | 第39-40页 |
4.4 进水水质测定 | 第40-46页 |
4.4.1 常规进水 | 第40-41页 |
4.4.2 进水COD所含组分 | 第41-46页 |
4.5 模型的校正与验证 | 第46-65页 |
4.5.1 化学计量系数的校正 | 第46-53页 |
4.5.2 动力学常数校正 | 第53-64页 |
4.5.3 五箱一体活性污泥工艺数学模型的验证 | 第64-6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5章 基准仿真模型BSM1的多目标优化 | 第67-83页 |
5.1 基准流程BSM1简介 | 第67-71页 |
5.1.1 BSM1来源 | 第67页 |
5.1.2 BSM1流程及工艺参数 | 第67-68页 |
5.1.3 进水水量水质 | 第68-70页 |
5.1.4 性能评价 | 第70-71页 |
5.2 BSM1工艺节能减排权衡分析 | 第71-82页 |
5.2.1 BSM1多目标优化模型的建立 | 第71-72页 |
5.2.2 多目标优化模型的编程及求解 | 第72-73页 |
5.2.3 晴天进水条件多目标优化结果分析 | 第73-8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6章 五箱一体活性污泥工艺的模拟与多目标优化 | 第83-118页 |
6.1 工艺介绍 | 第83-85页 |
6.1.1 工艺试验装置 | 第83-84页 |
6.1.2 工艺运行周期 | 第84页 |
6.1.3 运行参数设置 | 第84-85页 |
6.2 稳态进水下的工艺运行特点 | 第85-95页 |
6.2.1 1 | 第86-88页 |
6.2.2 2 | 第88-91页 |
6.2.3 3 | 第91-93页 |
6.2.4 4、5 | 第93-94页 |
6.2.5 出水组分动态性分析 | 第94-95页 |
6.3 动态进水下的工艺运行特点 | 第95-109页 |
6.3.1 多目标优化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 第95-97页 |
6.3.2 单目标优化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 第97页 |
6.3.3 多目标优化结果与单目标优化结果的比较 | 第97-99页 |
6.3.4 优化策略与原策略的节能减排对比分析 | 第99-109页 |
6.4 自动控制下的节能减排权衡分析 | 第109-114页 |
6.4.1 控制方法 | 第109-112页 |
6.4.2 控制策略的多目标优化模型 | 第112-113页 |
6.4.3 控制策略多目标优化结果 | 第113-114页 |
6.5 对改进五箱一体活性污泥工艺的设想 | 第114-117页 |
6.5.1 工艺的改进 | 第114-115页 |
6.5.2 改进工艺与原工艺的对比分析 | 第115-117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17-118页 |
第7章 六箱一体活性污泥工艺多目标优化控制 | 第118-136页 |
7.1 工艺介绍 | 第118-121页 |
7.1.1 工艺试验装置 | 第118-119页 |
7.1.2 工艺运行周期 | 第119页 |
7.1.3 运行参数设置 | 第119-120页 |
7.1.4 进水的水质水量 | 第120-121页 |
7.1.5 数学模型建立 | 第121页 |
7.2 稳态进水下的工艺运行特点 | 第121-124页 |
7.2.1 1 | 第121-122页 |
7.2.2 2 | 第122-123页 |
7.2.3 3 | 第123-124页 |
7.2.4 4、5 | 第124页 |
7.3 工艺节能减排权衡分析 | 第124-134页 |
7.3.1 多目标优化模型的决策变量 | 第124-126页 |
7.3.2 多目标优化模型的目标函数 | 第126-127页 |
7.3.3 参数设置 | 第127页 |
7.3.4 多目标优化模型 | 第127-128页 |
7.3.5 多目标优化结果 | 第128-134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34-136页 |
第8章 结论、创新与建议 | 第136-139页 |
8.1 结论 | 第136-137页 |
8.2 创新 | 第137页 |
8.3 建议 | 第137-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52页 |
致谢 | 第152-153页 |
附录一 | 第153-154页 |
附录二 | 第154-15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