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荪子实体粗多糖提取工艺及体外抗氧化初步探究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24页 |
1 竹荪研究概况 | 第11-15页 |
1.1 竹荪简介 | 第11页 |
1.2 竹荪栽培 | 第11-12页 |
1.3 竹荪的主要活性物质 | 第12-13页 |
1.3.1 多糖 | 第12页 |
1.3.2 氨基酸 | 第12页 |
1.3.3 其他成分 | 第12-13页 |
1.4 竹荪的生物活性 | 第13-15页 |
1.4.1 抗氧化作用 | 第13-14页 |
1.4.1.1 直接清除或抑制自由基 | 第13页 |
1.4.1.2 作用与自由基有关的酶 | 第13-14页 |
1.4.1.3 螯合钝化过渡金属离子 | 第14页 |
1.4.1.4 抗氧化之间互补和协同作用 | 第14页 |
1.4.2 抑菌作用 | 第14页 |
1.4.3 免疫调节和抗肿瘤作用 | 第14-15页 |
1.4.4 降血脂及降血压作用 | 第15页 |
1.4.5 凝集作用 | 第15页 |
1.4.6 其他作用 | 第15页 |
2 食用菌活性提取、分离及纯化方法 | 第15-23页 |
2.1 食药用菌活性成分的提取 | 第15-19页 |
2.1.1 热水提取法 | 第15页 |
2.1.2 酸提法 | 第15-16页 |
2.1.3 碱提法 | 第16页 |
2.1.4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 第16-17页 |
2.1.5 酶解法 | 第17-18页 |
2.1.6 物理强化法 | 第18-19页 |
2.2 食药用菌活性成分的分离与纯化 | 第19-22页 |
2.2.1 有机溶剂萃取法 | 第19-20页 |
2.2.2 柱层析法 | 第20-21页 |
2.2.3 重结晶法 | 第21页 |
2.2.4 金属盐沉淀法 | 第21页 |
2.2.5 絮凝法 | 第21-22页 |
2.2.6 超滤法 | 第22页 |
2.2.7 高效液相制备色谱法 | 第22页 |
2.3 生物活性成分纯度的鉴定 | 第22-23页 |
2.3.1 高压电泳 | 第22页 |
2.3.2 凝胶色谱 | 第22页 |
2.3.3 比旋光度测定 | 第22-23页 |
3 本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23-24页 |
3.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页 |
3.2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竹荪子实体粗多糖提取条件优化工艺 | 第24-36页 |
1 引言 | 第2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4-2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4页 |
2.2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 第24-25页 |
2.2.1 主要试剂 | 第24页 |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4-25页 |
3 实验方法 | 第25-36页 |
3.1 竹荪粗多糖提取方法 | 第25页 |
3.2 苯酚硫酸法测定总糖含量 | 第25-26页 |
3.3 竹荪子实体醇沉及冻干形态 | 第26-27页 |
3.3.1 醇沉形态 | 第26-27页 |
3.3.2 冻干形态 | 第27页 |
3.4 竹荪子实体粗多糖提取单因素 | 第27-29页 |
3.4.1 考察温度对竹荪粗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 第27-28页 |
3.4.2 考察时间对竹荪粗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 第28页 |
3.4.3 考察料液比对竹荪粗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 第28-29页 |
3.5 响应面实验 | 第29-32页 |
3.5.1 响应面因素表及设计表 | 第29-32页 |
3.6 响应面结果与分析 | 第32-35页 |
3.6.1 因素间的交互作用 | 第32-35页 |
3.7 本章小结与分析 | 第35-36页 |
3.7.1 本章小结 | 第35页 |
3.7.2 分析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复合酶法提取竹荪子实体粗多糖 | 第36-44页 |
1 引言 | 第36页 |
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6-37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6页 |
2.2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 第36-37页 |
2.2.1 主要试剂 | 第36页 |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36-37页 |
3 实验方法 | 第37-38页 |
3.1 竹荪粗多糖提取方法 | 第37页 |
3.2 苯酚硫酸法测定总糖含量 | 第37页 |
3.3 单因素实验 | 第37-38页 |
3.3.1 考察料液比对竹荪粗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 第37页 |
3.3.2 考察温度对竹荪粗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 第37页 |
3.3.3 考察时间对竹荪粗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 第37页 |
3.3.4 考察pH值对竹荪粗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 第37页 |
3.3.5 考察酶浓度对竹荪粗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 第37-38页 |
4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8-40页 |
4.1 酶浓度 | 第38页 |
4.2 料液比 | 第38-39页 |
4.3 pH | 第39页 |
4.4 提取时间 | 第39-40页 |
4.5 提取温度 | 第40页 |
5 正交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0-43页 |
5.1 正交实验结果 | 第40-42页 |
5.2 分析 | 第42-43页 |
6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竹荪粗多糖体外抗氧化实验 | 第44-52页 |
1 引言 | 第44页 |
2 实验耗材与设备 | 第44-45页 |
2.1 实验耗材 | 第44页 |
2.2 试剂 | 第44-45页 |
2.3 设备 | 第45页 |
3 实验方法 | 第45-47页 |
3.1 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 | 第45-46页 |
3.2 羟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 | 第46页 |
3.3 超氧自由基(O2-)清除率的测定 | 第46-47页 |
3.4 总还原力的测定 | 第47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47-50页 |
4.1 DPPH自由基清除率 | 第47-48页 |
4.2 羟自由基清除率测定 | 第48页 |
4.3 超氧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 | 第48-49页 |
4.4 总还原力的测定 | 第49-50页 |
5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2-53页 |
1 全文的总结 | 第52页 |
2 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