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人物传记论文--自然科学、工程技术论文--工程技术论文

梅自强与中国棉纺织科技本土化

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0页
1 绪论第13-23页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第13-18页
        1.1.1 选题依据第13-17页
        1.1.2 选题意义第17-18页
    1.2 研究现状第18-20页
    1.3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第20-21页
        1.3.1 研究方法第20-21页
        1.3.2 资料来源第21页
    1.4 研究目标、主要内容与创新之处第21-23页
        1.4.1 研究目标第21-22页
        1.4.2 主要内容第22页
        1.4.3 创新之处第22-23页
2 梅自强对棉纺织机械本土化的贡献第23-32页
    2.1 负责研制高产梳棉机第23-28页
        2.1.1 八年奋斗经历第23-24页
        2.1.2 高产梳棉机概况第24-27页
        2.1.3 A186发明的历史地位第27-28页
    2.2 牵头研制条干均匀度仪第28-32页
        2.2.1 三年攻破难关第28-29页
        2.2.2 条干均匀度仪概况第29-30页
        2.2.3 YG131发明的历史地位第30-32页
3 梅自强与棉纺织管理制度的本土化第32-51页
    3.1 对我国棉纺织企业管理的建议第32-35页
        3.1.1 对传统企业管理的建议第32-33页
        3.1.2 新时代背景下的企业管理第33-34页
        3.1.3 对梅自强管理思想的总结第34-35页
    3.2 对棉纺织原料管理总结中的建议第35-41页
        3.2.1 棉花的传入与我国种植情况第35-38页
        3.2.2 新技术与棉纺织原料的开发第38-40页
        3.2.3 提高棉纺织原料产量的建议第40-41页
    3.3 对棉纺织机械发展梳理中的建议第41-51页
        3.3.1 科技在机械装备上的应用史第41-50页
        3.3.2 提升棉纺织机械装备的设想第50-51页
4 梅自强与棉纺织科技理念的本土化第51-63页
    4.1 对新时期人才培养的建议第51-53页
        4.1.1 人才队伍与院校发展第51-52页
        4.1.2 科技发展与人才培养第52-53页
    4.2 借他山之石的科学活动第53-63页
        4.2.1 出访学习国外先进科技第54-55页
        4.2.2 组织国内学术交流活动第55-56页
        4.2.3 翻译、编撰、出版书籍第56-63页
5 总结第63-69页
    5.1 科学态度、思想方法与新时代的科技创造第63-65页
    5.2 梅自强在中国棉纺织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第65-69页
参考文献第69-75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75-76页
致谢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维基百科词条编辑次数幂律分布机制研究
下一篇:微信支付用户的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基于UTAUT、感知娱乐和感知风险的整合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