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主要符号 | 第14-16页 |
1 绪论 | 第16-2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6-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7-25页 |
1.2.1 堆积体成因分析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2.2 堆积体路堑边坡变形特征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2.3 堆积体边坡的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 第19-24页 |
1.2.4 堆积体边坡支护技术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1.3 本文的总体思路及主要工作 | 第25-28页 |
2 堆积体边坡工程特征及物理力学特性研究 | 第28-46页 |
2.1 易形成堆积体的边坡岩体结构类型 | 第28-31页 |
2.1.1 工程边坡岩体结构分类 | 第28-30页 |
2.1.2 堆积体的易发性分析 | 第30-31页 |
2.2 堆积体的形成机理 | 第31-32页 |
2.3 堆积体工程地质特性 | 第32-37页 |
2.3.1 地形地貌 | 第32页 |
2.3.2 岩性特征 | 第32-33页 |
2.3.3 典型堆积体 | 第33-37页 |
2.4 典型堆积体的土体物理力学特性 | 第37-44页 |
2.4.1 常规试验 | 第37-38页 |
2.4.2 渗透试验 | 第38-39页 |
2.4.3 小型直剪试验 | 第39-40页 |
2.4.4 单轴固结压缩试验 | 第40-41页 |
2.4.5 岩样室内崩解性试验 | 第41-42页 |
2.4.6 原级配土的大型直剪试验 | 第42-4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3 基于损伤演化过程的堆积体边坡开挖变形机理分析 | 第46-66页 |
3.1 增量形式的本构方程 | 第46-49页 |
3.1.1 规则定义 | 第46页 |
3.1.2 塑性增量理论 | 第46-48页 |
3.1.3 数值计算 | 第48-49页 |
3.2 Mohr-Coulomb模型理论 | 第49-53页 |
3.2.1 广义应力一应变分量 | 第49页 |
3.2.2 增量形式的弹性法则 | 第49页 |
3.2.3 组合的破坏准则和流动法则 | 第49-51页 |
3.2.4 塑性修正 | 第51-52页 |
3.2.5 数值执行方法 | 第52-53页 |
3.3 土体损伤演化本构关系的研究开发 | 第53-56页 |
3.3.1 硬化参数 | 第54页 |
3.3.2 塑性应变增量 | 第54-55页 |
3.3.3 自定义损伤演化方程 | 第55页 |
3.3.4 自定义损伤模型的FLAC3D实现 | 第55-56页 |
3.4 数值试验验证 | 第56-57页 |
3.5 典型堆积体边坡开挖变形机理分析 | 第57-65页 |
3.5.1 堆积体边坡变形特征 | 第57-59页 |
3.5.2 有限元分析 | 第59-63页 |
3.5.3 分析结果 | 第63-6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4 考虑不同含水量条件下堆积体边坡扰动带变形特征研究 | 第66-94页 |
4.1 有限元分析模型 | 第66-77页 |
4.1.1 堆积体边坡概况 | 第66-67页 |
4.1.2 有限元参数的选取 | 第67-69页 |
4.1.3 降雨参数选取 | 第69页 |
4.1.4 ABAQUS中的本构模型及强度折减法的实现 | 第69-70页 |
4.1.5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70-77页 |
4.2 计算结果分析 | 第77-92页 |
4.2.1 应变、位移、塑性区的变化规律 | 第77-83页 |
4.2.2 降雨条件下边坡扰动带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83-9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5 基于点安全系数的抗滑桩设计新方法在堆积体边坡中的应用研究 | 第94-106页 |
5.1 既有抗滑桩设置方法的局限性 | 第94-95页 |
5.2 滑坡点安全系数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 第95-96页 |
5.3 堆积体滑坡抗滑桩设置计算算例 | 第96-105页 |
5.3.1 堆积体滑坡滑带点安全系数分布计算 | 第96-99页 |
5.3.2 抗滑桩抗滑效果的评价方法 | 第99-101页 |
5.3.3 最优桩位分析 | 第101-10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6 堆积体边坡扰动带地质力学室内模型试验研究 | 第106-118页 |
6.1 试验概况 | 第106-110页 |
6.1.1 模型参数 | 第106-108页 |
6.1.2 模型箱制作 | 第108-109页 |
6.1.3 试验量测手段 | 第109-110页 |
6.1.4 试验步骤 | 第110页 |
6.2 不加固边坡的变形机理研究 | 第110-112页 |
6.3 边坡加固作用效果研究 | 第112-11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6-118页 |
7 堆积体边坡扰动带现场位移观测试验研究 | 第118-136页 |
7.1 第一阶段现场试验 | 第118-120页 |
7.2 第一阶段试验结果分析 | 第120-128页 |
7.2.1 深层位移特征及规律分析 | 第120-122页 |
7.2.2 地表位移特征及规律分析 | 第122-128页 |
7.3 第二阶段现场试验结果 | 第128-135页 |
7.3.1 深层位移特征及规律分析 | 第128页 |
7.3.2 地表位移特征及规律分析 | 第128-135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35-136页 |
8 主要结论与建议 | 第136-140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136-137页 |
8.2 本文创新点 | 第137-138页 |
8.3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第138-140页 |
致谢 | 第140-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48页 |
附录 | 第148页 |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148页 |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 第148页 |
C.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申报的专利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