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中文摘要 | 第7-8页 |
英文摘要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国外生态农业研究现状评述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生态农业研究现状评述 | 第12-14页 |
1.2.3 国外生态农业发展经验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 创新点 | 第17页 |
2 生态农业基础理论 | 第17-24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7-20页 |
2.1.1 农业生态学概念与内涵 | 第17-18页 |
2.1.2 生态农业概念与内涵 | 第18-20页 |
2.2 主要理论 | 第20-23页 |
2.2.1 生态农业协调发展理论 | 第20页 |
2.2.2 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产业化理论 | 第20-21页 |
2.2.3 生态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理论 | 第21-22页 |
2.2.4 城乡一体化理论 | 第22-2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3 潍坊市生态农业建设状况 | 第24-39页 |
3.1 潍坊市生态农业基本概况 | 第24-29页 |
3.1.1 地理概况 | 第24页 |
3.1.2 自然资源概况 | 第24-26页 |
3.1.3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6-28页 |
3.1.4 生态区保护概况 | 第28-29页 |
3.2 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做法 | 第29-36页 |
3.2.1 以政策扶持设施农业 | 第29-32页 |
3.2.2 以文化升级休闲农业 | 第32-33页 |
3.2.3 以理念推动生态农业 | 第33-35页 |
3.2.4 以服务打造精品农业 | 第35-36页 |
3.3 生态农业建设绩效 | 第36-37页 |
3.4 生态农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37-39页 |
3.4.1 农业地位受到威胁 | 第37页 |
3.4.2 生态农业建设不完善 | 第37-38页 |
3.4.3 特色农业品牌外向推动力度不够 | 第38页 |
3.4.4 农业服务体系及科技创新体系机制不健全 | 第38-3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9页 |
4 潍坊市生态农业模式构建 | 第39-55页 |
4.1 优质高效农业 | 第39-43页 |
4.1.1 模式特点 | 第39-41页 |
4.1.2 结构功能 | 第41-42页 |
4.1.3 效益分析 | 第42页 |
4.1.4 高效生态猪禽产业 | 第42-43页 |
4.2 绿色生态农业 | 第43-45页 |
4.2.1 模式特点 | 第43-44页 |
4.2.2 结构功能 | 第44-45页 |
4.2.3 效益分析 | 第45页 |
4.2.4 绿色蔬菜与食用菌产业 | 第45页 |
4.3 特色精品农业 | 第45-48页 |
4.3.1 模式特点 | 第46页 |
4.3.2 结构功能 | 第46-47页 |
4.3.3 效益分析 | 第47页 |
4.3.4 特色名优水产业 | 第47-48页 |
4.4 休闲观光农业 | 第48-51页 |
4.4.1 模式特点 | 第48-49页 |
4.4.2 结构功能 | 第49-50页 |
4.4.3 效益分析 | 第50页 |
4.4.4 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产业 | 第50-51页 |
4.5 生态景观农业 | 第51-53页 |
4.5.1 模式特点 | 第51-52页 |
4.5.2 结构功能 | 第52页 |
4.5.3 效益分析 | 第52页 |
4.5.4 花卉景观栽培产业 | 第52-53页 |
4.6 高科技设施农业 | 第53-54页 |
4.6.1 模式特点 | 第53页 |
4.6.2 结构功能 | 第53页 |
4.6.3 效益分析 | 第53-54页 |
4.6.4 高科技设施畜牧产业 | 第54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5 潍坊市生态农业建设保障措施 | 第55-60页 |
5.1 加强领导,构建发展的组织领导保障 | 第55-56页 |
5.2 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紧密合作 | 第56-57页 |
5.3 增加投入,构建发展的资金投入保障 | 第57-58页 |
5.4 生态农业体制创新,构建发展的制度政策保障 | 第58-59页 |
5.5 智力开发,构建发展的人才资源保障 | 第5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6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