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论 | 第9-18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9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9-11页 |
三、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5-16页 |
五、本文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6-18页 |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研究理论基础 | 第18-27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8-21页 |
一、服务型政府 | 第18-19页 |
二、非政府组织 | 第19-21页 |
第二节 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共同治理的理论基础 | 第21-27页 |
一、善治理论 | 第21-23页 |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3-25页 |
三、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相互依存理论 | 第25-27页 |
第二章 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及其与政府关系的回顾与展望 | 第27-36页 |
第一节 非政府组织在中国的发展 | 第27-30页 |
一、非政府组织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 第27-29页 |
二、非政府组织在我国的发展特点及其作用 | 第29-30页 |
第二节 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关系的实证分析 | 第30-36页 |
一、NPI的发展及其与政府关系简析 | 第30-32页 |
二、服务型政府建设目标对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挑战 | 第32-34页 |
三、政府与非政府组织良性互动的必然要求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实现政府与非政府组织良性互动的优势与劣势 | 第36-44页 |
第一节 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互动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 第36-39页 |
一、政府与非政府组织良性互动具备的理论基础 | 第36-37页 |
二、政府与非政府组织良性互动的现实条件 | 第37-39页 |
第二节 政府与非政府组织良性互动不足的主要表现 | 第39-41页 |
一、非政府组织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 | 第39页 |
二、政府的角色错位对非政府组织干预过度 | 第39-40页 |
三、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缺乏信任与沟通 | 第40-41页 |
第三节 导致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互动不良的原因分析 | 第41-44页 |
一、思想观念层面的原因 | 第41-42页 |
二、政府层面的原因 | 第42页 |
三、非政府组织层面的原因 | 第42-43页 |
四、法律制度层面的原因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发达国家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互动关系和启示 | 第44-52页 |
第一节 美国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关系及经验 | 第44-47页 |
一、美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与作用 | 第44-45页 |
二、美国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关系的独特性和挑战性 | 第45-47页 |
第二节 德国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关系及发展趋势 | 第47-49页 |
一、德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及其主要作用 | 第47-48页 |
二、德国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关系及其特征 | 第48-49页 |
第三节 发达国家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关系发展趋势与借鉴 | 第49-52页 |
一、发达国家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关系发展趋势 | 第49-50页 |
二、追随趋势把握机遇中应汲取的经验 | 第50-52页 |
第五章 促进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互动关系良性发展的对策 | 第52-58页 |
第一节 政府主动搭建良性互动平台 | 第52-54页 |
一、转变观念和完善服务职能 | 第52-53页 |
二、加大对非政府组织管理机制的改革 | 第53页 |
三、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和多元化的监管体系 | 第53-54页 |
第二节 非政府组织积极回应互动关系的共建 | 第54-58页 |
一、准确定位和明确自身使命 | 第54-55页 |
二、提高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能力 | 第55-57页 |
三、提升良性互动的技巧 | 第57-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