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1.3 概念阐述 | 第10-13页 |
1.3.1 “先锋”与“先锋派”的起源 | 第10页 |
1.3.2 西方建筑先锋派 | 第10-12页 |
1.3.3 中国实验性建筑 | 第12页 |
1.3.4 新世纪中国先锋性建筑实践(本文研究主体) | 第12-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新世纪中国先锋性建筑实践的谱系研究 | 第15-38页 |
2.1 先锋性建筑实践的评判标准及特征 | 第15-19页 |
2.1.1 评判标准 | 第15-17页 |
2.1.2 实践特征 | 第17-19页 |
2.2 先锋建筑师群体的界定标准及特征 | 第19-24页 |
2.2.1 界定标准 | 第19-20页 |
2.2.2 代际特征 | 第20-24页 |
2.3 新世纪中国先锋性建筑实践的探索历程 | 第24-36页 |
2.3.1 先锋的背景:二十世纪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源流 | 第24-27页 |
2.3.2 先锋的萌芽:实验性建筑对现代性的早期探索 | 第27-29页 |
2.3.3 先锋的壮大:实验性建筑对现代性的本土化探索 | 第29-33页 |
2.3.4 先锋的拓展:“后实验时期”的多元探索 | 第33-36页 |
2.4 新世纪中国先锋性建筑实践的谱系图 | 第36-38页 |
第三章 新世纪中国先锋性建筑实践的类型研究 | 第38-84页 |
3.1 基于传统与地域性的批判抵抗 | 第38-50页 |
3.1.1 抵抗建筑学 | 第38-39页 |
3.1.2 传统空间的现代式表达 | 第39-42页 |
3.1.3 传统意向的个性化表达 | 第42-46页 |
3.1.4 地域材料的创新式建造 | 第46-47页 |
3.1.5 地域建造的当代传承 | 第47-50页 |
3.2 基于建筑本体性的理性创新 | 第50-57页 |
3.2.1 建构理论与建筑的本体性 | 第50-51页 |
3.2.2 庄慎“空中庭院”的空间表现 | 第51-52页 |
3.2.3 柳亦春“伞状架构”的结构表现 | 第52-54页 |
3.2.4 祝晓峰“漂浮树屋”的材料与构造表现 | 第54-55页 |
3.2.5 小结 | 第55-57页 |
3.3 基于都市语境的积极介入 | 第57-73页 |
3.3.1 央视大楼引发的争论 | 第57-58页 |
3.3.2 图像化介入 | 第58-62页 |
3.3.3 场所化介入 | 第62-66页 |
3.3.4 整合化介入 | 第66-71页 |
3.3.5 研究性实验 | 第71-73页 |
3.4 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前沿拓展 | 第73-84页 |
3.4.1 数字范式 | 第73-74页 |
3.4.2 参数化设计引领的形式拓展 | 第74-78页 |
3.4.3 数字化建造引领的材料拓展 | 第78-82页 |
3.4.4 小结 | 第82-84页 |
第四章 当今中国先锋性建筑实践的评价体系及意义 | 第84-101页 |
4.1 评价因子 | 第84-91页 |
4.1.1 实践倾向评价因子 | 第84-85页 |
4.1.2 价值取向评价因子 | 第85-91页 |
4.2 “雷达图”评价体系 | 第91-99页 |
4.2.1 体系建立 | 第91-92页 |
4.2.2 案例试研究 | 第92-99页 |
4.3 当今中国先锋性建筑实践的意义探讨 | 第99-101页 |
结语 | 第101-102页 |
总结与不足 | 第101-102页 |
图片来源 | 第102-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9页 |
致谢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