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8-16页 |
1.1 选题背景和依据 | 第8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9-13页 |
1.3.1 国内相关领域研究动态 | 第9-11页 |
1.3.2 国外相关领域研究动态 | 第11-12页 |
1.3.3 研究评述 | 第12-13页 |
1.3.4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2 扇文化与江南文人园林景窗的历史渊源 | 第16-34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2.1.1 扇文化 | 第16页 |
2.1.2 江南文人园林 | 第16-17页 |
2.1.3 景窗的涵义 | 第17页 |
2.1.4 扇元素景窗的涵义 | 第17-18页 |
2.2 扇文化的历史探微 | 第18-25页 |
2.2.1 扇子的产生与发展 | 第18-22页 |
2.2.2 扇面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 第22-25页 |
2.3 扇文化的景窗渗透 | 第25-30页 |
2.3.1 园林景窗艺术的发展 | 第25-27页 |
2.3.2 扇形景窗的产生 | 第27-29页 |
2.3.3 扇形景窗设计形式的扩展 | 第29-30页 |
2.4 扇文化与景窗结合的背景与原因 | 第30-34页 |
2.4.1 “扇”与景窗结合的社会背景 | 第30-31页 |
2.4.2 “扇”与景窗创作结合的原因 | 第31-34页 |
3 扇面画在江南文人园林景窗中的运用 | 第34-55页 |
3.1 扇面画创作理论对景窗造景的指导 | 第34-37页 |
3.1.1 谢赫六法论 | 第34-36页 |
3.1.2 布局造景论 | 第36-37页 |
3.1.3 山水论 | 第37页 |
3.2 扇面画构图手法在江南文人园林景窗中的运用 | 第37-48页 |
3.2.1 边角式构图 | 第37-40页 |
3.2.2 中心式构图 | 第40-42页 |
3.2.3 全景式构图 | 第42-45页 |
3.2.4 环绕式构图 | 第45-48页 |
3.3 扇面画与扇面景窗的造景要素分析 | 第48-53页 |
3.3.1 山石 | 第48-50页 |
3.3.2 建筑 | 第50-51页 |
3.3.3 植物 | 第51-53页 |
3.4 扇面画创作原理对现代园林的借鉴作用 | 第53-55页 |
3.4.1 扇面画构图中的窗景营造法 | 第53页 |
3.4.2 扇面画布局中的窗景营造法 | 第53-55页 |
4 扇元素在江南文人园林景窗中的运用 | 第55-65页 |
4.1 景窗中折扇纹样与传统纹样的结合 | 第56-60页 |
4.1.1 自然符号 | 第56-57页 |
4.1.2 动植物符号 | 第57-58页 |
4.1.3 器物符号 | 第58-60页 |
4.2 扇形景窗与传统纹样的结合 | 第60-63页 |
4.2.1 单面景窗组合形式 | 第60-61页 |
4.2.2 多面景窗组合形式 | 第61-63页 |
4.3 扇元素构成原理对现代园林的借鉴作用 | 第63-65页 |
4.3.1 扇元素景窗的构成形式 | 第63-64页 |
4.3.2 扇元素景窗的构成寓意 | 第64-65页 |
5 总结 | 第65-69页 |
5.1 扇元素景窗设计思想的总结 | 第65-66页 |
5.1.1 “近取诸物”的设计意识 | 第65页 |
5.1.2 “崇文尚德”的文人思想 | 第65页 |
5.1.3 “和谐雅致”的审美旨趣 | 第65-66页 |
5.2 研究内容总结 | 第66-67页 |
5.2.1 扇文化与江南文人园林景窗结合的历史脉络 | 第66页 |
5.2.2 扇文化在江南文人园林景窗中的运用 | 第66-67页 |
5.3 展望与不足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附录:园林漏窗纹样示意图 | 第73-75页 |
作者简介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