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5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3-14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 | 第16-23页 |
1.4.1 国外理论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1.4.2 国外实践案例研究 | 第17-19页 |
1.4.3 国内理论研究综述 | 第19-21页 |
1.4.4 国内实践案例研究 | 第21-23页 |
1.5 研究的框架 | 第23-25页 |
第2章 城市触媒相关理论与应用 | 第25-37页 |
2.1 城市触媒的形成与发展现状 | 第25-28页 |
2.1.1 城市触媒的产生 | 第25-26页 |
2.1.2 城市触媒的基本原理 | 第26-27页 |
2.1.3 城市触媒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27-28页 |
2.2 城市触媒在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实践中的应用 | 第28-33页 |
2.2.1 城市触媒在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中的应用过程 | 第28-29页 |
2.2.2 城市触媒在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中的应用特征 | 第29页 |
2.2.3 城市触媒在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中的应用角度 | 第29-32页 |
2.2.4 城市触媒在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中的应用实例 | 第32-33页 |
2.3 城市触媒在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中的实践模式 | 第33-36页 |
2.3.1 借助于触媒物质形态的实践模式 | 第34-35页 |
2.3.2 借助于触媒非物质形态的实践模式 | 第35-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烟台所城里历史街区公共空间的触媒分析 | 第37-51页 |
3.1 街区概况分析 | 第37-40页 |
3.1.1 历史沿革 | 第37-38页 |
3.1.2 区位潜力 | 第38-39页 |
3.1.3 影响因素 | 第39-40页 |
3.2 街巷线触媒分析 | 第40-47页 |
3.2.1 街区外界面 | 第40-42页 |
3.2.2 商业街道 | 第42-44页 |
3.2.3 步行巷弄 | 第44-47页 |
3.3 开放空间面触媒分析 | 第47-50页 |
3.3.1 绿化空间 | 第47-48页 |
3.3.2 广场空间 | 第48-49页 |
3.3.3 庭院空间 | 第49-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4章 烟台所城里历史街区建筑单体的触媒分析 | 第51-69页 |
4.1 建筑单体类型 | 第51-56页 |
4.1.1 保护类建筑 | 第51-53页 |
4.1.2 更新类建筑 | 第53-54页 |
4.1.3 改造类建筑 | 第54-56页 |
4.1.4 拆除类建筑 | 第56页 |
4.2 物质形态触媒分析 | 第56-64页 |
4.2.1 空间结构 | 第56-58页 |
4.2.2 建筑材料 | 第58-59页 |
4.2.3 装饰艺术 | 第59-64页 |
4.3 非物质形态触媒分析 | 第64-69页 |
4.3.1 非物质形态触媒的类型 | 第64-65页 |
4.3.2 城市开发政策 | 第65-66页 |
4.3.3 传统民俗文化 | 第66-69页 |
第5章 烟台所城里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触媒实践 | 第69-91页 |
5.1 选择原始的触媒元素 | 第69-74页 |
5.1.1 建筑单体触媒 | 第69-71页 |
5.1.2 公共空间触媒 | 第71-73页 |
5.1.3 街区文化触媒 | 第73-74页 |
5.2 塑造触媒媒介 | 第74-86页 |
5.2.1 建筑单体的触媒媒介 | 第74-80页 |
5.2.2 开放空间层面的触媒媒介 | 第80-82页 |
5.2.3 街道层面的触媒媒介 | 第82-86页 |
5.3 触媒反应的后续控制与引导 | 第86-90页 |
5.3.1 触媒反应的后续控制 | 第86-90页 |
5.3.2 触媒反应的后续引导 | 第9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附录Ⅰ | 第97-103页 |
作者简介 | 第103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3-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